党史学习教育专题专栏首页

同济医院器官移植教授夏穗生:勇当拓荒者 甘做铺路石

夏穗生,男,1924年4月出生。1949年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曾任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器官移植教授、主任医师。他从事肝外科与器官移植学术研究60多年,是中国器官移植学的主要开拓者、创始人之一。于2019年4月辞世。

夏穗生教授献身医学,矢志不渝,临床与科研成就蜚然海内外。1958年,夏穗生教授发表了我国首篇“肝部分切除术”的论文,为我国肝外科开辟了新局面,同时为肝移植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1973年—1976年,夏穗生教授以敏锐的学术眼光和敢为人先的学术气魄,瞄准世界医学前沿先后系统实施了130例犬肝移植实验研究,摸索出一整套可供临床应用的器官移植技术,为我国器官移植事业的蓬勃发展发挥了开创性和奠基性作用。1977年,夏穗生教授开展了临床肝移植,并曾保持了国内最长存活纪录达15年之久,“肝门外科解剖,肝切除术操作的若干改进”获全国医药卫生科学大会表彰。1980年,“同种原位肝移植研究”成果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甲级科学技术成果奖,受到首届全国科学大会的表彰。夏穗生教授在国际上首次实施了亲属脾移植治疗血友病甲,他的系列脾功能研究成果获得1992年国家科技进步奖。1982年、1989年和1994年,他成功实施了亚洲首例胰腺移植、胰肾联合移植和腹部多器官移植,在亚太地区享有盛誉。

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在夏穗生教授的带领下,器官移植研究所相继开展了肾、肝、胰、脾、甲状旁腺、肾上腺、胰岛、骨髓、胸腺、胰肾联合、脾细胞、肝细胞以及心脏等共计14种器官的移植,他还亲自指导研发国产免疫抑制剂,填补了国内免疫抑制剂的空白。在他担任所长期间,器官移植研究所一直保持着移植种类、例数和长期存活的国内最好记录。

夏穗生教授甘为人梯、立德树人、桃李满天下。他是我国首批博士研究生导师,迄今他已培养博士后、博士、硕士共69人,其中一大批学生已经成为我国器官移植和外科学界的骨干和领军人才。夏穗生教授治学严谨、笔耕不辍、著作等身。他是我国首批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1990年获国家教委国家科委授予全国高等学校先进工作者称号。在他主持和参与的临床和实验研究中,共获56项次各级科技进步奖,发表第一作者学术论文270余篇,主编专著26本,其中《器官移植学》是我国器官移植领域第一部大型专著,荣获华东科技出版社优秀图书一等奖、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夏穗生教授率先垂范、捐献器官、将一生都奉献给了中国的器官移植事业。2013年,89岁高龄的夏穗生教授在遗体(器官)捐献志愿书上签字。他说“要别人捐献遗体器官,自己不做出榜样,只讲空话,不做实事,不行”。他以实际行动践行了自己的诺言,为我国的器官捐献和移植事业作出了表率。

夏穗生教授具有浓郁的家国情怀。他1951年参加上海抗美援朝医疗队,救治了大量受伤官兵。他上世纪50~60年代多次带队深入血吸虫病疫区,开展大规模脾切除手术,救治大量晚期血吸虫病人,为我省消灭晚期血吸虫病作出了重要贡献,获湖北省政府嘉奖。他发扬国际主义精神,1974年参加中国援阿尔及利亚医疗队,在条件极其艰难的情况下,成功施行了阿尔及利亚首例断肢再植手术,受到当地政府和广大百姓的高度评价,为中国医疗队赢得了国际声誉。

勇当拓荒者

“外科在我国刚刚起步,有许多工作需要去做。”1949年,夏穗生从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毕业后,随即投身我国的外科事业。

1957年,夏穗生发表了中国第一篇关于肝切除的文章。翌年9月,他进行了一次肝脏移植实验性探索——将一只狗的肝脏移植到另一只狗的右下腹,手术后,这只移植了肝脏的狗存活了10个小时。

1963年,美国施行了世界首例人体原位肝脏移植手术。

“让我国医学立于世界医学之林,必须开展器官移植,这是祖国的召唤、患者的嘱托。”夏穗生说。

“父亲所有的一切都是器官移植。”夏穗生的女儿夏丽天说,父亲做第一条狗的实验时,就住在实验室,跟狗一起睡,后来做第一例肝移植、第一例脾移植,也是一直守护在病人身边。

1972年,夏穗生和同事们开始系统实施狗的肝移植实验研究。5年里,先后开展98次分解手术、实施130次狗的原位肝移植手术,终于掌握了哺乳动物大器官移植的完整手术。

1977年12月30日,夏穗生为一位肝癌晚期的女患者成功施行了肝移植手术。不久后,他又为一位男性患者开展了肝移植手术,患者存活了264天,创下了当时国内肝移植存活时间最长的纪录。

随后,夏穗生开始钻研其他器官的移植:1982年,他主持的国内首例胰腺移植获得成功;1983年,他在国内实施首例尸体供脾移植成功;1989年,在国内率先开展亲属活体脾移植;1994年,成功实施亚洲首例腹部多器官移植……

中国著名麻醉学家、同济医院教授金士翱是夏穗生的同班同学。他回忆说,为了探索器官移植手术,夏穗生教授多年来埋首于动物试验中,在艰苦的条件下没有放弃过,为中国的器官移植事业奉献了自己的一生。

从实验室到人体,中国人体器官移植事业从无到有,就此起步。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4月7日,实现捐献23059例,捐献器官65808个。据不完全统计,器官移植挽救和改善了约7万名器官衰竭患者的生命和质量。

甘作铺路石

“要让中国器官移植的事业发展壮大,关键是人才。”“让年轻人站在前台,我的任务是搬梯子。”夏穗生一直认为,器官移植的未来在年轻人。

在女儿夏丽天看来,父亲干了一辈子移植,培养的学生是最多的。家属代他向同济医院器官移植研究所捐献了100万元用于医学研究,是为了让器官移植事业后继有人,同济能涌现出更好更尖端的人才。

“你们大胆做,成绩是你们的,失败是我的,责任我来担。”夏穗生总是鼓励年轻人勇于担当,敢于创新。

同济医院器官移植研究所所长陈知水教授,在33岁时就曾成功主刀一台肝移植手术,成为当时全国最年轻的主刀医生。他回忆说,如果没有夏教授,他不可能有这样的机会。

“夏教授对学生要求严格。”85岁的同济医院超声影像科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张青萍回忆说,1959年我毕业后到同济医院刚分到科室时,是夏教授带着我。比如说在查房时,他会一级一级地问,先问实习生,再问住院医师,继而问主治医师。看到你哪个地方做得不行,他会很严肃地指出。他提意见直截了当,从不转弯抹角。

“研究生培养的远期目标是培养学术领域的尖子,器官移植的研究生在未来应该成为本专业的‘将才’,有的要成为‘帅才’。”围绕这一目标,夏穗生精心育才。在科学研究上,他要求和指导学生研究国内暂无人研究的课题和国际最先进的课题,挺起中国医学的脊梁。

不光是在科学研究和临床技术上,夏穗生还在从医理念上给学生和同事以启迪和熏陶。“病人出院了,你们才算是称职的医生。”夏穗生常常告诫学生。

93岁的同济医院康复医学教授南登崑说,上世纪80年代,国内康复医学还非常落后时,夏穗生教授就有了超前的“康复医学”意识,让患者不仅停留在治愈疾病,而且是做回一个有尊严的、体面的、正常生活的“人”。他不但认真做好每一台手术,而且关心患者术前准备、术后康复;不仅自己这样做,也要求年轻医生这样做。

数十年来,夏穗生的科研几乎涉及器官移植领域的各个方面,同时,他培养的不少学生已经成为我国器官移植和外科学界的领军人才。他曾形象地说:“我们这一代是中国器官移植的拓荒者,目的是为后来人开辟一条通往顶峰的道路,这条路拓得越宽阔越有利于后来者攀登。”

生前,为我国器官移植奠基;殁后,为他人留下光明。

他用一个甲子兑现了1959年许下的铿锵誓言——“自愿把自己的一生一切连同生命献给中国共产党,为党的伟大事业奋斗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