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专栏首页

全院统筹 全力以赴!同济医院全面决战重症高峰

12月30日晚,一位急性呼吸衰竭“大白肺”老人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重症ICU病房顺利拔管,转入普通病房。5天前,这位已发热10余天感染新冠病毒合并高血压患者命悬一线,被紧急转入同济医院抢救,气管插管、上呼吸机,俯卧位通气……在医护团队24小时精心治疗下,老人终于脱离了危险。

随着武汉市新冠病毒感染者就诊量逐日攀升,目前,同济医院三院区急诊科和发热门诊日均接诊人数2200人次,日均抢救210人,原有的重症ICU床位持续满负荷运转,仍不能满足全部需求。

“全院打通,应收尽收,抢救重症!”面对严峻的疫情态势,医院党委快速成立疫情防控工作组,克服医护减员、重症床位不足等实际困难,优化就诊入院流程,动员一切力量,盘活人力、病区和设备资源,全力迎战重症高峰。近一周来,同济医院急诊量和发热门诊量陡增。12月30日,同济医院在院病毒性肺炎患者中,重症、危重症占比92.32%,是武汉市重症、危重症病毒肺炎在院病人最多的医疗机构。

 

急诊“快检”分类收治

“关口前移”严防重症

急诊科和发热门诊是接诊感染新冠病毒患者的最前线,作为武汉综合实力最强的医院,同济医院承担了最重最多的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还要时刻准备为从其他医疗机构转入的重症病人“兜底”。

如何畅通各类患者收治渠道,同步确保重症、危重症病人高质量救治是横在医院当下的一道难关。为此,同济医院专门成立病毒肺炎收治小组,院领导和纪委亲自督导,医务处、护理部、急诊科、呼吸科、重症医学科等各部门、专科24小时微信在线协调,畅通急诊和住院病房收治之间的绿色通道,不拒收任何一位患者。

“急诊、发热门诊病人必须24小时收治清零!全院所有院区、病区开放收治感染新冠病毒患者!”30日,同济医院院长刘继红到一线查房后,又从骨科抽调了医生支援三院区急诊和发热门诊,将汉口院区发热门诊后门打开,加挂第二急诊,要求全院克服一切困难、全力以赴立保“应收尽收、应治尽治”。

时间就是生命,快速分诊、快速抢救、快速转入合适的专科意味着救活更多人。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急诊科严丽主任医师介绍,“接诊病人后,我们会对患者进行快检分流,病情危重、生命体征不稳定的患者第一时间送入抢救室,普通型、轻型患者在规定区域留观治疗,对于要入院的患者,进行‘标签化’表格识别分类,合并严重基础疾病等危重症患者会标红,实时上报给医院病毒肺炎收治小组,绿色通道收入对应专科。”这些流程、措施在同济逐日优化,快速形成共识。

“全力打通患者入院绿色通道,让医疗资源向重症患者倾斜。”医务处处长吴剑宏介绍,对于基础疾病重的患者,医院充分发挥各专科ICU的救治优势,直接收入专科;对于以新冠肺炎为主的患者,优先收入呼吸科、感染科及重症医学科等“关口科室”,集中专业力量全力救治。

“与以往的新冠肺炎病毒相比,奥密克戎病毒毒性下降,出现肺炎症状的多为合并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曾参加了2020年武汉抗疫的急诊科冉晓副主任医师总结了三点救治优势:“相比于三年前,如今我们拥有了更多抗病毒药物的选择。同时,结合新冠救治经验,提前对潜在重症病人,进行无创或有创的机械通气,在急诊就将救治关口前移,严防发展成重症。另外,我们对所有急诊入院病人采取了俯卧位通气的办法,成本低,效果好,大量病人经过治疗后,呼吸功能恢复很好。”

72岁的陈爹爹发热一周后出现呼吸困难,到光谷院区急诊科就诊时,喘气明显,血氧饱和度只有75%,胸部CT显示肺部严重感染,经鼻高流量吸氧后,血氧饱和度也只能维持在85%左右,呼吸仍旧费力。急诊科冉晓和当班医务人员果断提前给陈爹爹进行气管插管辅助通气,绿色通道收入ICU病房后,进行俯卧位通气,经综合治疗后,陈爹爹的肺部感染已有所吸收,呼吸指标逐步好转。

急诊科主任李树生教授介绍:“精准判断将救治关口前移,并辅助俯卧位通气是急诊这三年总结的重要法宝,随着更多同事阳康,我们有信心在急诊这一关守护好患者的生命健康。”

 

全院打通扩增重症病床

重症救治“尖刀连”奔跑救援

本月来,在医护减员的情况下,同济医院三院区扛住了数次就诊高峰,然而随着重症高峰的来临,重症床位和人力资源显得尤为紧张,为扩容重症救治能力,医院勇于打破“专病专科专治”传统模式,全院打通全面接诊“阳性”病人,医院重症病床数由原先546张,扩增近一倍至1041张,其中呼吸专业重症床位数630张,占比超60%,极大保障了重症患者的收治。

病区改造、增配器械设备是提高重症患者救治率的前提。同济医院院长刘继红介绍:“我们紧急为各个专科增配了呼吸机、监护仪、高流量给氧仪,确保每个专科可随时抢救。”医院还同步密集启动线上专项培训,提升各专科病毒肺诊治能力及呼吸支持能力。

“关口前移、多学科合作、精细化管理”,是2020年同济医院重症救治“尖刀连”抗疫取得的宝贵经验,被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医疗救治组发文全国推广,即重症救治“同济模式”。

为全力保障重症救治,同济 “尖刀连”快速集结,组建了插管队、护心队、ECMO队、护肾队、CRRT队、护肝队、护脑队、康复队、儿童救治队、孕产妇救治队、药学队11个小分队,百余名专家随时准备奔赴各专科抢救。三年间由护理部培养的132名重症护理专科护士也分批上场,作为“尖刀连”护理排头兵,成为重症救治的重要力量。

67岁的王大爷,发热10天后呼吸衰竭,被紧急送往中法新城院区时氧饱和度仅有70%,医务人员立刻为王大爷开辟绿色通道送入普通病房并启动无创呼吸机,然而无创呼吸机下也只能将氧饱和度维持到80%。病房医生紧急联系“尖刀连”插管队,气管插管后将王大爷转入重症ICU治疗,目前,王大爷病情稳定。

全院统筹,提高收治率,降低病死率,全力抢救重症、危重症患者。在武汉同济,万名医务人员“轻伤不下火线”,直面迎击新冠病毒的决战时刻。

 

医生化身“网格员”

三级重症救治体系“决战”新冠

 战时情况下,医务处、护理部、临床各科室动态掌握病人情况和医护在岗情况,实时统筹。医院还取消“轮班管理制”,实行主诊医师“网格化”负责制,从呼吸内科、感染科、重症医学科抽调专家,下派至外科、妇产科、神经科等科室,化身“网格员”一对一对重症病人全程管理,强化重症救治的指导。

网格专家负责制正是同济医院“三级重症救治体系”中最基础的一环,当网格专家遇到疑难时,可随时向“尖刀连”各类专业救治团队寻求技术支持,或继续向院级专家组申请全院新冠重症会诊、病例讨论等,全院联动,让患者在不同科室都能享受到“同质化、标准化”的科学救治。

由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赵建平教授、急诊科主任李树生教授、感染科宁琴教授牵头,联合重症救治“尖刀连”等精锐骨干组成的同济智库,在近两周不断更新各类新冠重症医疗救治方案、用药方案等。12月24日,院级专家组根据国家相关指南,发布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标准化指引建议》,将新冠救治方案简化,帮助非呼吸科、重症专科医务人员可视化判断指标。在简化版指南中,药物治疗和呼吸支持在内的治疗方案,均以条目式、数字化呈现,非专科医生们可快速判断并积极给予专业治疗,大大提高了救治效率和救治水平。

重症医学科房明浩主任医师分析:“比起2020年武汉疫情,此轮疫情导致医务人员大量感染、减员,且没有外省医务人员支援,医疗救治面临更多挑战。有利的是,此轮感染患者危重症大多进程更缓慢,主要以呼吸系统疾病为主,治疗方案容易统一规范。”

“相比于三年前,这次是老马识途,基本摸清了病的秉性,知道重症救治路往哪儿走、劲儿往哪儿使,没有了三年前的惊慌和无助。”护心队成员心内科周宁副主任医师对战胜病毒充满了信心,他在朋友圈写到要与病毒硬抗到底,“病房收治的第一批病毒性肺炎重症病人陆续出院了。”

医院每日针对疑难重症病例讨论,一人一策,开展死亡病例讨论,及时总结救治经验,建立重症病例日报告制,坚决不放弃一人,尽最大力量提升重症救治成功率。截至目前,同济医院三院区所有重症病房运转良好。

与国家同舟,与人民共济!在2020年“武汉保卫战”中,同济医院主动担当,开放重症病床数、救治重症病人数、接诊发热病人数均为全国之最,他们携手援鄂医疗队奋战在抗疫的主战场,挽救了无数重症、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的生命,筑起了捍卫武汉这座城市的战“疫”长城。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三年来,整体谋划、系统重塑、全面提升,以同济医院为主体的国家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医学中心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逐步建立起覆盖全国的国家重大公卫事件应急救治体系,打造起集预防、预警、救治、管理等一体化的国家重大公共卫生事件长效防控机制。

国家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医学中心主任、华中科技大学常务副校长、附属同济医院党委书记王伟表示:“平战结合,医防协同,中心将织牢织密公共卫生防护网,全力守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与安全。同济医院将继续发挥医疗国家队引领作用,打赢这场硬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