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人所急,托起生命的希望--神经内科急诊抗疫实录

资料来源:本站发布者:神经内科时间:2020/03/06


2020庚子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新型冠状病毒爆发。123号武汉封城令下达至今,同济医院的大部分医护人员都奔赴了抗疫最前线,或发热门诊,或隔离病房,或方舱,到处都有同事们忙碌的身影。我作为一名神经内科医师,和咱们科其他的几位同事,从年前就一直坚守在急诊科一线的战场,对神经内科非新冠肺炎急危重症患者进行救治。

 

急诊内科,也是面对疫情的第二个战场。医生们所面临的风险和挑战也极大,甚至超越了发热门诊,同样需要穿着二级防护的装备,长达8小时的时间,不吃不喝,不上厕所,冒着被感染的风险,承担着非典型症状新冠肺的甄别,以及脑出血、急性脑梗塞等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任务。

 

由于疫情,武汉市很多医院都成了新冠肺炎定点医院,很多非新冠肺炎并患有心梗、脑梗等急危重症患者无法顺利就医,所以在当时,针对这类病人的救治形势尤其严峻。同济医院急诊科面对病人人数的激增,急诊床位的饱和,所有的座椅都坐满了打针的病人,走廊、甚至连医生办公室都放满了平车和轮椅,抢救设备和心电监护也严重不足。

 

从医数载,我在急诊也呆了一年,从未见过如此之惨烈的情形。我们临危受命,奋勇向前,身体上的疲累尚可以承受,心理上的压力则是重千斤。

 

40岁的中年男子中风昏迷,急诊已无床位及监护设备,年近七旬的老母亲跪求救治,痛哭流涕,在场者无不动容。我们努力为病人腾找床位,积极抢救,患者最终脱险;凌晨,脑干出血的壮汉,送至医院急诊已全身乌青,危在旦夕。我们冒着感染风险,坚决进行气管插管,救人于生死一线之间;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青年女性,但此时床位爆满,自备担架放于医生办公室内。我们就地抢救一整夜,徒手胸外按压,但由于出血量过大而无力回天,但家属仍向所有的医务人员表达了最诚挚的感谢。

 

一个脑出血病患的儿子对我说:“我以前一直觉得医院是个可有可无的存在,但是现在,我发现医院真的是好重要,谢谢医生能够收治我的父亲!”这一席话温暖了我的心田。

 


但是由于医疗资源的有限,很多病人真的无法得到妥善救治,有些家属不理解,对我们恶语相向,甚至责怪威胁。救死扶伤啊,医之本责。我们何尝不想收尽所有的危重病人,这也是我们最最锥心的痛,心上的那根弦一天一天发紧,已经绷到了极限。

 

为了减缓急诊的压力,科室领导先后两次加派人手增援急诊,共加派5名临床经验丰富的副主任医师,与我们共赴前线,我们的心里都是说不出的激动和感激,为自己也为病人由衷的高兴。

 

科室和医院在工作中给予了我们莫大的帮助,在生活上也给予了温暖和关怀。不仅有一日三餐的盒饭、牛奶,还派发了各种生活物资,水果、香肠、泡面、矿泉水,甚至细心到连女性卫生用品都有准备。解除了我们生活的后顾之忧,吃在嘴里,用在身上,暖在心里。

  


科室群里有位护士小姐姐说了这样一段话,你想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唯一的方法就是尽量发光,不是因为相信这个光可以照亮一切,而是因为黑暗里的一点点光会特别耀眼,其他的光会看到你这束光。微光会吸引微光,微光会照亮微光,我们互相找到,然后我们一起发光,这样才能把阴霾照亮。我深以为意。

 

我们发出的微光吸引了更多的微光,亲朋好友甚至是陌生人都给我们带来了光明。家人的电话,朋友的关心,一句加油,保重身体,我都铭记于心。我成了小侄女们眼中的超级英雄,抗毒战士,她们特别崇拜我,帮我画了自画像,给我加油鼓劲;陌生的民众自发的给急诊送来了外卖、宵夜和水果。这些都让我们在辛苦之余,倍感欣慰,热泪盈眶。

  


虽然我们都是小小的一束微光,但是我们团结在一起,光明的范围越大,阴影的空间也就越小。疫情还未结束,我们仍需继续努力,因为我们背负的是千千万万非新冠肺炎急危重症患者背后的希望,我为我是同济神经内科的一员而骄傲和自豪!

 

在这样一个峥嵘岁月里,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中,我们相互扶持,彼此鼓励,践行着使命和担当,用爱和奉献诠释了什么是医者仁心,用泪水和汗水托起生命的希望。我相信,我们已经熬过了最艰难的时候;我希望,通过我们所有人的努力,在端午节的时候,我能摘下口罩,深吸一口气,感受粽叶的香气与芬芳!



经内科 肖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