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见真情 我与病人有个约定

资料来源:本站发布者:风湿免疫科时间:2020/03/17

2020年伊始,武汉人没有想到,因为一场病毒,武汉再次映入全世界人民的视野。每一位武汉人,不论是在身体上,还是在心灵上,都伤痕累累,他们唯一能寄予希望的,只有我们。从战“疫”的号角一吹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风湿免疫科的每一位医护人员都放下小我,整装待发,随时听候调遣。因为他们清楚的知道,同济医院作为武汉这场战“疫”的主战场,我们义不容辞。

 隔离病房的工作没有想象中困难,但也没有想象中简单。尽管已经准备充分,穿上防护服后的缺氧,与同事交谈时听力的下降,做操作时的举步维艰,这些都是需要自身去克服,并保持良好心态的过程。初见病人时,放下芥蒂,剩下的只有大写的心疼。自从爆发疫情,消息铺天盖地,病人们看见的、接收的、思考的,肯定比普通人要多。他们待在病房内,限制行动,限制讲话,大多人的脸上都是没有生机,没有笑容,每天说的最多的却是对护士的“谢谢”和请求。给病人打一瓶热水,帮忙关一下灯,递一下饭,他们都十分感激,这更让我无比心疼、坐立难安。为了能在减少直接接触的前提下,与病人建立良好的关系,护士们充分利用病房广播,每天讲一句暖心的话,与他们共勉。“住在同济,便相信同济,同舟共济,攻克难关!”“亲爱的病人们,你们的后方有家人,前方有我们,这条站疫之路并不孤单”,这些短短的句子,虽然用广播传递到病房失了几分面对面的温度,却能让病人重拾信心,告诉他们,我们是一个团队,是一个“家”的家人,心灵鸡汤每天“喝”一口,也能滋养身心、强身健体。在广播里,我与他们约定,春暖花开之后,一定摘下口罩和手套,给他们一个大大的握手和拥抱。

70岁的汪爷爷,用一个党员的赤诚之心教会了我大爱无私,为国奉献的誓言。汪爷爷住进病房后依从性不是很好,用无创辅助通气后血氧饱和度依旧不理想,我和同事们并没有放任不管,跟家属联系后,让家属录了视频,在床边给爷爷播放。爷爷初时听见儿子的鼓励的话,并没有什么反应,只是吃力的回了一句“不用挂念我”,可是听到孙子在手机里背诗的视频,顿时聚精会神,不时用大拇指点赞,上小学六年级的小孙子一首接着一首,边背边喊着“爷爷,加油!”汪爷爷看完视频,露出了住院十余天以来的第一次笑容,并感叹着“孙子能成材,我就放心了,一定要报效祖国。”听完这句话,我强忍着眼泪,回以爷爷了一个大拇指。爷爷长期卧床,又好面子,大小便总是不好意思叫我们,怕给我们添麻烦,接班时总能发现浸湿的床单被罩。同事们并没有反感和不耐,避免发生失禁性皮炎,及时更换被服,擦洗干净,还定下了翻身计划。为了省时省力,我和爷爷用手势比划,告诉他如何配合我们翻身,并让在家的婆婆与他通电话,告诉他努力配合医护人员,爷爷之后也听话很多,并能按时服药,终于在我们的不懈努力下,爷爷可以撤掉呼吸机,面罩吸氧下血氧饱和度也能维持在100%。爷爷说:“虽然我看不见护士的笑容,却能记住每一位护士爱笑的眼睛。”我为之动容,与爷爷约定,待他康复出院时,一定让他看看我们的笑容。

因为这场病毒,来自全国各地的医护人员相聚在武汉,“我对武汉充满好奇,我想看看武大的樱花、看看东湖的青山绿水、尝尝地道地热干面和周黑鸭的味道……”这是一位吉林的护士老师的感慨,我们在一起并肩作战,互相分享经验,这份情谊分外珍贵,我们约定,等病毒被我们打败,我们一起携手同游大武汉。

隔离病房里处处都是真情,每一位病人的后面都是一个家庭的守望,我们带着使命站在他们身边,告诉他们战“疫”就是站“抑”,负重前行,便一定能等到柳暗花明、岁月静好!

                  景文双  娄雪娇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