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度湖北省医学会消化内镜年会暨第七届同济消化内镜学术研讨会
为加强我省消化病学领域的合作与交流,促进消化病学事业的迅速发展,2015年度湖北省医学会消化内镜年会暨第七届同济消化内镜学术研讨会于2015年10月24-25日在同济医院及武汉梅园宾馆一号会议厅顺利召开。来自中国内镜学领域的专家李兆申教授、金震东教授、田德安教授、刘梅教授、程斌教授、覃华教授、龚伟教授、郭学刚教授,德国消化病学、炎症性肠病(IBD)邻域专家Ursula Seidler教授等参加了此次会议并进行专题讲座及消化内镜操作演示。会议由湖北省消化内镜学会主任委员、同济医院消化内科主任田德安教授主持,湖北省医学会潘旭初秘书长、同济医院王伟院长致开幕辞。
本次分论坛本着“实效创新,探索发展”的宗旨,为国内外消化病学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建立一个广阔的专业化平台,展示消化病学及消化内镜学领域的新理念、新技术,共同促进和不断推进本专业的进步和发展。在会上,各位专家从多方面、多角度阐述了包括EUS、ERCP、ESD内镜学“3E”技术的理论及操作技术、消化道早癌诊治规范、胰腺囊性肿瘤优化诊治流程、炎症性肠病(IBD)规范化治疗的探讨等消化病学及内镜学新技术、新方法。来自省内近300名消化界人士参加了会议。专家们在精彩的演讲之余,还展开了氛围活跃的讨论,拉近了专家与参会人员之间的距离,使参会人员更加深入的了解了本专业最新的知识与技术。
此次消化内镜会分为专题讲座和内镜操作演示两大部分展开,专题讲座穿插内镜操作,理论与内镜操作紧密结合。
1、消化道肿瘤的早诊早治
中国消化病学会主任委员李兆申教授在题为《如何用内镜发现更多的早期胃癌?(应该思考的十个问题)》的专题讲座中提到,我国每年有46.3万人罹患胃癌,占全球胃癌患者的46.8%,平均每天有1095人确诊为胃癌,每天有959因胃癌而死亡!因此,提高胃癌内镜早诊率迫在眉睫!李兆申教授指出,年龄大于40岁者,只要满足一下条件中的其中一条,都应进行胃癌的筛查,这些条件包括:1)胃癌高发地区人群;2)幽门螺杆菌(Hp)感染者;3)患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残胃、肥厚性胃炎、恶性贫血等胃癌前疾病;4)胃癌患者一级亲属;5)存在胃癌其他高危因素(高盐、腌制饮食、吸烟、重度饮酒等)。筛查方法包括无创性普查血清胃蛋白酶原(PG)检测、及联合胃泌素17检测筛查胃癌;或通过内镜精查方法,在重视规范化白光内镜检查的同时,也充分利用内镜新技术:超声内镜、窄带成像(NBI)、放大内镜、智能电子分光技术(FICE)、色素内镜、共聚焦内镜等进行胃癌的筛查,提高诊断早期胃癌的检出率。随后,来自武汉协和医院消化内科的刘俊教授就如何结合NBI放大内镜进行消化道早癌的内镜诊断进行详细介绍。来自十堰太和医院的李胜保教授介绍了十堰地区消化道早癌的诊治体会。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是目前针对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的“微创”治疗方法。来自南方医科大学的龚伟教授就ESD难点与对策发表了专题演讲。随后,来自武汉同济医院的刘梅教授、武大人民医院的于洪刚教授与龚伟教授分别就食管、胃早癌的ESD术进行操作演示。
2、炎症性肠病治疗进展
近年来,炎症性肠病(IBD)发病在我国呈上升趋势,因其反复复发性及较高的肠道致残率备受国内消化界学者们重视。在此次会议中,来自德国汉诺威医学院消化专科终身教授、IBD病区主任Ursula Seidler教授带来了题为《Novel treatment algorithms for anti-TNF treatment in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炎症性肠病治疗中的挑战--抗TNF-α治疗新进展》)的专题讲座 。Seidler教授介绍说,中国克罗恩病(CD)与溃疡性结肠炎(UC)的发病率分别为0.85/10000及1.0-2.0/10000,虽然较欧洲白种人发病率低(CD:14.6-17.4/10000,UC:7.6-14.3/10000),但其发病呈加速上升趋势。用Seidler教授的话说,中国的IBD诊治,正在走西方曾经走过的路,所以,西方在IBD治疗上的经验,对于中国的IBD医生,有很好的借鉴意义。抗TNF-α治疗的出现及应用,大大改善了炎症性肠病由其是克罗恩病患者的预后,而其专题讲座中所提及抗TNF治疗中所需要注意的事项,也是西方国家应用TNF-α单抗治疗过程中遇到的经验教训的总结。Seidler教授指出:中重度炎症性肠病患者首次抗TNF治疗可使50%以上患者获得无激素临床缓解。早期粪钙卫蛋白明显降低预示治疗后疾病长期缓解及黏膜愈合。多次粪便钙卫蛋白检测可早期发现疾病复发。在抗TNF治疗的治疗间歇期复发者,再次使用同类型生物制剂仍可使多数患者获得缓解。抗TNF生物制剂浓度及抗抗体检测有助于调整治疗方案、减少治疗费用。
3、其他内镜诊治技术
来自上海长海医院的金震东教授发表了题为《胰腺囊性肿瘤的优化诊断流程》的专题讲座,指出超声内镜(EUS)及细针穿刺(FNA)技术在胰腺囊性肿瘤优化诊断流程中具有重要作用。随后,金震东教授与来自同济医院消化内科的程斌教授、吴小力教授、来自武汉协和医院的丁震教授及朱良如教授向与会者演示了如何进行EUS+FNA技术进行胰腺占位、纵膈肿块等的超声内镜学观察及细针穿刺活检技术。
来自第四军医大学西京消化病医院的郭学刚教授进行题为《内镜微创诊疗的意识转变》。郭教授指出,随着消化内镜学的不断发展,以前需要进行外科手术治疗的许多消化系统疾病,如早期消化道肿瘤、胆胰系统良性疾病,肝硬化曲张静脉出血、贲门失迟缓等疾病,现在通过消化内镜下的微创治疗就可达到治愈或缓解的目的,甚至一些已失去手术机会的恶性肿瘤,也可以通过内镜下微创操作进行姑息性治疗,改善终末期患者的生活质量。随后,郭学刚教授与来自同济医院消化内科的覃华教授、王波教授、来自武大中南医院的赵秋教授向与会者演示了如何采用ERCP技术进行良、恶性胆胰系统疾病的诊断及治疗。
有“显微内镜”之称的激光共聚焦内镜是消化道早癌诊断的又一有力武器。在本届消化内镜会上,来自山东齐鲁医院的李长青教授与同济医院消化内科周琦教授对学员们进行了共聚焦内镜操作的手把手教学。来自同济医院消化内科的谢华平教授与武大中南医院的林军教授为大家展示了肝硬化曲张静脉出血患者的内镜下曲张静脉套扎技术及组织胶、硬化剂注射术。此外,来自同济医院消化内科的刘梅教授,武汉协和医院丁震教授及南方医科大学龚伟教授分别向大家介绍了奥林巴斯290NBI内镜、富士蓝激光(BLI)内镜及可控胶囊内镜等多种新型内镜。
此次内镜会议精彩纷呈。在为其两天的会议中,来自国际及国内消化学界的众多专家教授就消化病学尤其是炎症性肠病治疗进展、消化内镜学如“3E”技术、共聚焦内镜、290NBI、蓝激光(BLI)、可控胶囊内镜等众多内镜新技术基础理论及具体操作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及操作演示,从基础及实践操作两方面解决参会者们的实际临床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