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公告 > 同济新闻

同济医院四人喜获“中国好医生、中国好护士”荣誉称号

资料来源:本站

发布者:宣传部

时间:2020-10-24

浏览量:

分享:

10月23日,由中央文明办、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联合主办的“中国好医生、中国好护士”抗疫特别人物发布活动在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举行。同济医院心血管内科汪道文教授、肾病内科徐钢教授、急诊与重症医学科房明浩副主任医师、急诊与重症医学科熊杰护士长荣获“中国好医生、中国好护士”抗疫特别人物荣誉称号。汪道文教授作为全国十名受邀代表之一,现场接受颁奖。

 

 

汪道文教授(右一)作为全国十名受邀代表之一,现场接受颁奖。

发布活动分为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5个篇章,同济医院麻醉科主任医师万里作为“时代楷模”同济尖刀连的代表,现场讲述了同济人的抗疫故事。刚刚圆满完成援非抗疫工作的中国政府抗疫医疗专家组成员、同济医院刘争副院长通过视频短片介绍了我国专家援非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情况。现场160余名代表聆听了这场发布会。近一个半小时的活动多次引发全场观众热烈反响,不少人感动落泪。

 

同济医院麻醉科主任医师万里(右二)作为“时代楷模”同济尖刀连的代表发言

 

同济医院刘争副院长通过视频短片介绍了我国专家援非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情况

 此次发布的300位“中国好医生、中国好护士”抗疫特别人物,是经过广泛推荐、网络点赞、审核评议等程序产生的。他们中既有冲锋在前、最先与病毒短兵相接的湖北省和武汉市医务人员,也有执甲逆行、火速驰援的援鄂医疗和防控队员,还有坚守在全国各地抗疫一线、护佑人民健康安全的白衣战士。他们和广大医务人员一道,以对人民的赤诚和对生命的敬佑,视疫情为命令,争分夺秒,连续作战,用血肉之躯筑起阻击病毒的钢铁长城,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医者仁心和大爱无疆。


中国好医生

同济医院内科学系主任、心血管内科主任 汪道文教授

 

 新冠病毒很诡异,不只是感染肺部,还会造成多脏器损伤。同济医院心内科主任汪道文教授在临床中发现,约20%的患者存在心肌损伤。为此,他主动请缨,携带“救命神器”ECMO从死神手里抢人,并向世界同行分享了“同济方案”。

一拍即合成立“护心队”。新冠疫情发生后,汪道文敏锐察觉并迅速安排人调查统计了150多名新冠患者心脏受损情况,果然,其中约20%的人都有心肌受损的情况,主要是那些有基础疾病的中老年患者。于是他提出尽早介入、及时治疗,必要时给予ECMO等生命支持装置,可以为患者生存争取更多机会。

此时,光谷院区作为定点收治新冠肺炎的医院,副院长刘继红提出的针对新冠肺炎重症患者多器官功能早期维护的概念,这与他的关注新冠肺炎患者心脏损伤的早期干预理念,不谋而合,一支护心队迅速组建完毕,逐个病区摸排调查,对存在心脏疾病隐患和基础问题的患者进行追踪质控,与管床的医生密切沟通,随时提醒他们患者的心血管治疗有无遗漏和不足。

作为学科的带头人,也要有表率,在做好防护情况下,他主动申请上内科门诊。汪道文说,“虽然病毒很狡猾,虽然大家都很恐慌,但防护到位是可以保障医护安全的。”

ECMO可能救命也可能要命。早在2014年,因治疗暴发心肌炎需要,汪道文就要求科里的所有医护人员,都必须要掌握ECMO设备使用。即使没有患者使用,也会定期、反复培训,以免业务生疏,保证随时随地都能使用ECMO用于危重症患者的救治。所以护心队是一支训练有素,招之即战、战之能胜的队伍。ECMO从置管到拔管,需要7人专班轮流24小时守护,血泵以每分钟几千转的速度代替着心脏的循环功能,监测心肺功能、血管活性药、管道打折或者渗漏、氧压、流量、转数等等,环环相扣又相互影响,

“作为医者,最大成就感,就是看到患者能够活过来。”2月19日,50岁的男患者程春生使用ECMO挽救了生命并顺利脱离辅助,康复出院,央视新闻等多家媒体都进行了相关报道。

汪道文还积极推动改建了中法新城院区新导管室,这是全国首个专门为新冠肺炎疫情改造的隔离导管室,就是为了保证心导管介入手术正常开展,让大家更有信心救治更多的急危重症患者。

向世界同行分享“同济方案”。这个新冠病毒,是全人类共同面对的问题,但目前很多国家对重症患者的治疗还是空白。3月4日,意大利米兰最大的综合性医院——尼瓜尔达医院的专家阿米拉蒂,通过视频向“护心队”远征咨询中国救治经验。在一个多小时的交流中,他们分享了“医务人员自我防护”“危重症患者救治策略”的同济经验。汪道文说,面对疫情全球化,我们不能独善其身,只有团结力量大,共同对抗疾病。


中国好医生

同济医院肾病内科主任 徐钢教授

 

关口前移、早期干预,阻断炎症风暴“肆虐”;一个不少,保证长期透析患者的血液净化治疗,在这场战“疫”中,作为同济医院肾病内科主任,徐钢带领着“肾”斗士们,勇往直前,不畏生死,永不言败。

“炎症风暴”令人闻之色变,它是新冠肺炎患者由轻症向重症和危重症转换的一个重要节点,也是导致重症和危重症患者死亡的原因之一。面对炎症风暴, 徐钢带领护肾队打响了“阻击战”。“护肾队”对所有重症患者进行监测,通过血液净化技术清除炎症因子,达到了保护脏器、挽救生命的目的。血透患者免疫力低下,且每周需到医院进行2~3次的治疗,这让他们在新冠病毒面前成为绝对的“弱势群体”。徐钢带领血透中心医务人员制定了全新的工作流程,做到疫情期间同济医院血透中心透析患者零感染。作为同济医院危重症救治小组成员之一,徐钢多次深入隔离病房及ICU查房,参加危重症救治会诊。同济医院杨小进教授在工作中不幸感染新冠肺炎,连续使用81天后成功脱机。随着病情好转,目前杨小进教授在肾病内科进行康复治疗,徐钢每天和管床教授沟通治疗情况。

科技战役,共享“同济经验”。徐钢带领学术团队观察并探讨了新冠肺炎导致肾损伤的发病率并阐明了其预后,首次提出合并肾脏损伤是COVID-19导致死亡的重要危险因素,相关成果发表在国家肾脏病顶级杂志:美国肾脏病学会杂志(Journal of American Society of Nephrology)和国际肾脏杂志(Kidney International)。目前,同济医院肾内科撰写新冠肺炎学术文章10余篇,其中部分文章已在肾脏病领域国际顶尖杂志JASN、KI、CJASN上发表。并受邀参加德国、美国多国远程线上交流,贡献“同济经验”。

“做好防护,注意安全。”是疫情期间徐钢对大家说的最多的话,在“肾内科疫情抗战一线”微信群里,每天,大家都能看到徐钢的“唠叨”。疫情初期又正值春节假期,吃变成了大家最大的难题。“别的不说,一定要让大家吃饱!不吃饱怎么去‘打仗’!”徐钢定期开车送物资给前线,大家的心被徐钢一餐一餐的饭“喂”踏实了。疫情期间他还客串了司机、搬运、心理医生……他的电话就是24小时在线的救助电话,他像是家里的“父亲”,用行动让大家感受到了温暖。


中国好医生

同济医院急诊与重症医学科 房明浩副主任医师

 

 “我们向险逆行,笑对病魔,只为护住身后的一片岁月静好。”同济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房明浩,是农工民主党的一名党员。平日里,他的眉毛总是弯弯的,仿佛天大的事都不是个事儿。但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面对身边的伙伴倒下,面对着“无能为力”的挫败感,他的脸上再也没有笑容,再也没有了“轻松”。

再难也只能是自己扛着。2019年12月底,房明浩接到主任的紧急电话,他的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历程就此拉开了序幕。随后,他忙碌、忙碌还是忙碌,担任重症ICU医疗组长、急诊科二线、发热门诊一线、发热门诊二线、同济医院不明原因发热会诊专家组成员,角色在不断切换着。

他担忧,科室一线兄弟姐妹安危与防护;他想,让每一个患者能够得到治疗与安慰;他担心,重症ICU收治潜在疑似病例的可能;他焦虑,当面对危重患者家属的眼泪,下跪请求“救救他/她”时的无能为力……虽然他已有这么多角色切换,所以他在不知不觉丢掉了一个角色--父亲。从接到任务开始,每每拒绝儿子主动的拥抱和凑近,他会觉得这个父亲角色很无力。

都指望着我,我不能退缩。1月22日,他接到的新任务,医疗支援武汉市金银潭医院,负责金银潭医院7楼的重症ICU,病区里所有的病人都是危重症。他们的年纪普遍较大,基本在五六十岁以上,且基础病较多,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PCI术后、肿瘤术后、高BMI等重症高危因素。有的患者上了体外心肺机ECMO,还同时上着透析,尽管此,他们的指氧饱和度仍然不是很特别理想,当时的主要治疗也是对症治疗和维护为主。

“困难大家都知道,所以我们创造条件也要冲上去。”他提到了有关插管“土办法”,把两层防护面屏粘在一起,挡在脸前,防止病患唾沫、痰液溅出。对于危重病人的气管插管很危险,因为要近距离的操作,操作时因为器械对于咽喉部的刺激,会有体液的飞溅,医务人员就增加了暴露的风险。

只想用行动 让生者更为坚强。作为重症医学科的医生,房明浩的身影总是在同济医院的医疗救援队伍里。监利沉船事件,他第一时间奔赴监利县医院,协调安排。2016年湖北省省级卫生应急队伍实战演练暨技能竞赛中,他和队友们以及丰富的野外急救经验交出了漂亮成绩单。2018年,房明浩在援疆工作期间,帮助当地医院建立了专门的心肺复苏抢救室、急诊护士治疗室,较好地规范了当地医院急危重症诊疗程序。2020年9月26日,房明浩作为中国抗疫医疗专家组的一员奔赴莱索托、安哥拉。他们将与当地医疗机构和专家开展经验分享和交流,介绍中国和湖北抗疫经验, 


中国好护士

同济医院急诊与重症医学科护士长 熊杰

  

 2020年1月底,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成为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救治定点医院,熊杰作为第一批武汉本地医院的护士长奋战新冠,她协调前来支援的5支国家医疗队,帮助统筹调配设备、耗材和防疫物资;她作为ICU护士长,她带领护理团队精心护理患者,直到送最后一名患者出院。在中法新城院区,熊杰坚守了140天,救治100多位危重患者,啃下了全部医疗队撤离后留下的硬骨头,创造了患者ECMO连续使用81天后成功脱机的奇迹。在她的“监督”管理下,实现了医务人员零感染。

她白天参与护理,晚上管理团队,将自己的睡眠时间切成一块一块。面临来自30余个科室,近500名医护人员临时组成的新冠肺救治护理团队,有的护士甚至从未抢救过危重病人,她为保证护理质量,勇于探索科学高效的排班模式,创造“雪橇队”式排班方案,确保病人救治安全。一旦遇到特殊的操作,她更是亲自上阵,确保万无一失。她将自己的护理经验称之为“清单革命”。血压、心跳、插管情况、输液量……她把每名患者所需要关注的各项指标列成一张张清单,生怕遗漏任何一个环节。

她精炼专科操作规程,强化各区间各人员间信息沟通,她有一位特殊的微信好友“红区”——污染区手机。“红区”是她的瞭望塔、指挥棒。一天凌晨,“红区”说病人尿道口出血了,她立即连线指导,随即出血停止,患者舒适。诸如此类的事件数不胜数。“红区”还是她驱散病人心理创伤的调色板。例如,她向“红区”发送了一朵路边小花从大雪中含苞到春暖绽放的过程,鼓励了B12的病人增强信心,战胜疾病。

无论医护,还是患者大家都喜欢叫她一声“熊妈”,因为她不仅把大家拧成一股绳,更是像妈妈一样关心每一个医护和患者,让所有人都能平平安安的战胜归来。为了这一目标,她一次次梳理改进隔离区工作流程和职责,确保了救治、运转、操作、防护、急救“五站式”的安全;修订的数百条流程制度实现了工作人员零感染和病人零差错、零压疮、零MDR发生。她还注重总结抗议经验的积累和总结,6次在全国网络会议上交流,发表中英文论文共2篇。

如今,熊杰经过休整,投入到日常工作中。她说:“不管战时还是平时,专业能力始终是医务人员的底气和武器。”

同济医院四人喜获“中国好医生、中国好护士”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