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

您的位置:首页 > 医疗服务 > 同济科普

【同济科普】帕金森病来袭,别把症状当老!

资料来源:神经外科 蒋伟

发布者:宣传部

时间:2018-10-08

浏览量:

分享:

【同济科普】帕金森病来袭,别把症状当老!

脑植电极一招除 同济医院专家放“大招”


老龄化时代的帕金森病

随着老龄化的加剧,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患病率也是节节攀升。大脑神经元丢失且不可逆是这类疾病最显著的特征,而帕金森病是这类疾病患病率最高的疾病之一。

帕金森病患者逐年增多,让人忧心的是,越来越多的临床调查时间表明,帕金森病已经不仅仅只是一种老年病了,其年轻化的趋势已经越来越明显。

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的神经性退行性病变的疾病。此病在老年人群众发病率仅次于阿尔兹海默症,即老年痴呆症,是全球第二大慢性退行性疾病。全世界有超过1000万的帕金森病患者,中国占了近一半,而湖北的帕金森病患者预计已超10万。75岁以上的老人患病率高达10%,但患者中约有48%的人并没有意识到自己身上有帕金森病的早期症状,因此疾病初期的延误治疗率高达60%。这些数字意味着数以万计的家庭以及整个社会都将要承担起帕金森病所带来的越来越沉重的经济负担。有研究表明,帕金森病患者个人每年的医疗花费都远远高于其他疾病的患者,除了长期昂贵的药物治疗,神经心理并发症包括抑郁、自主神经功能失常、跌倒和外伤都占据了很大一笔费用。而社会承担的约70%的经济负担则主要源自劳动力的丧失和家人的无偿照顾,以及对于患者的医疗补贴。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帕金森病带来的社会负担也将日益加重。


疾病初症易忽视,及早就医疗效好

随着帕金森病疾病知识的普及,典型帕金森病所表现出的静止性震颤、动作迟缓、肌肉强直等表现已经被公众和医生很好地识别并重视,但帕金森病在生活中出现的早期预警极易被忽视,临床上遇到不少病人直到最终延误了治疗时机才开始惋惜。因此,在警惕其知晓度较高的运动症状的同时,正确认识帕金森病的非运动症状,及早了解帕金森病的早期预警信号对疾病的诊断治疗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临床上,帕金森病常见的非运动症状包括:

1. 嗅觉减退,研究表明,在高达70-90%的帕金森病患者中存在嗅觉减退这一症状;

2. 便秘,70%-80%的帕金森病患者都出现不同程度的肠道运动障碍,从而导致便秘,帕金森病患者之所以出现便秘,主要原因是患者自主神经功能的损害和某些治疗帕金森药物引起的(如安坦等抗胆碱能药物);

3. 抑郁、焦虑、幻觉等心理改变,约有半数的帕金森病患者伴有抑郁、焦虑的症状,患者常感到莫名其妙的恐惧、不安,常心神不宁、小动作增多、注意力无法集中,也会常变得忧郁、对周围事物漠不关心,易怒等;

4. 睡眠障碍,如日间睡眠过多,失眠,快动眼睡眠期(REM)行为障碍(RBD)等;

5. 植物神经功能障碍,如体位性低血压、尿急、尿频、尿失禁等;

6. 驼背和斜肩,站立时经常是一副驼背低头的状态,仿佛在地上寻找东西,此时也需警惕是帕金森病的早期症状。

以上均为帕金森病较为常见的早期非运动症状,有效控制这些症状对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对于患者的早期诊断也有重要的价值,因此在重视手抖、震颤、僵直等显著症状的同时,对此类非运动症状的认识也需提高。

不仅如此,帕金森病症极容易被误诊为是颈椎病、腰椎病、抑郁症、健忘症、老年痴呆等,后来经进一步诊察才发现是帕金森病,因此及早就医,及早确诊,对于帕金森病的治疗极为重要。由此看来,个人对于疾病的初症的了解起到了疾病治疗中关键性的作用,关于帕金森病的自评自测更是应该引起大家的重视。


九个问题是国际目前通用的帕金森病自测标准,可以初步自行诊断自己是否可能患上了帕金森病,如果对以下的问题回答为“是”,则计一分,如果超过三分,便应引起重视且及时就医,避免误诊或耽误治疗。

1. 你从椅子上起立有困难吗?

2. 你写的字和以前比是不是变小了?

3. 有没有人说你的声音和以前相比变小了?

4. 你走路容易跌倒吗?

5. 你的脚是不是有时突然像粘在地上一样抬不起来?

6. 你的面部表情是不是没以前丰富了?

7. 你的胳膊或者腿颤抖吗?

8. 你自己系扣子困难吗?

9. 你走路时是不是脚拖着地走小步?


之所以上文所提及的这些自测问题是非常有效的评估,是因为这些症状都属于帕金森病的典型起病时的初症。如前文提及,帕金森病的症状可分为运动型和非运动型。运动型症状体现为:静止性震颤、肌强直和运动迟缓。静止性震颤多于安静或休息室出现,随意运动时减轻或停止,而紧张时会加剧。双手的震颤表现为“搓丸样”的动作,而双足的震颤则体现为节律性交替性屈伸。肌强直则是因为肌肉张力增高,因此患者的肌肉不能完全放松,四肢变得僵硬,如果帮助患者活动,可明显感觉到肢体及关节活动困难。运动迟缓体现为运动时间的延长,患者初期常伴有上肢运动迟缓,如一些上肢精细动作,像解系鞋带、扣纽扣等动作变得比以前缓慢许多,或者根本不能顺利完成,同时也可能伴有运动反应迟钝的表现,体现为运动的反应时间增长。帕金森病另一非常显著的特征即姿势步态异常,患者站立时通常呈屈曲体态、弯腰驼背等姿势,走路时常下肢拖曳,碎步前冲;除此之外,字越写越小的“小写症”“面具脸”也是其主要症状表现之一。

 

帕金森病常见症状

帕金森病难治愈,及早干预很重要

值得提醒的是,帕金森病本身并不致命,一般不会影响寿命。随着现在治疗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病人通过药物或者手术是可以维持比较好的生活质量。但是,若没能得到及时和合理的治疗,很容易导致身体机能下降,甚至生活不能自理而致残,最后出现如肺炎、泌尿系统感染等可能会威胁到生命的并发症。

此外,帕金森病是不能预防的,因为帕金森病的致病原因目前尚不清楚,但许多研究表明可能与环境毒素有关。所以要注意避免接触一些环境中的危险因素,如杀虫剂、农药、重金属锰,亲属中有帕金森病患者的人要避免从事电焊工种等。

目前仍没有根治帕金森病的方法,但通过采取内科药物、外科手术及其他辅助康复相结合的治疗方法,可以大大减缓症状,让患者能够独立生活,且保持较好的生活质量。

目前所有抗帕金森病的药物都只是缓解症状,还没有什么治疗方法可以有效地减慢退化或再生退化的神经细胞。随着疾病的进展,用药时间的加长,患者会出现晕眩、恶心、呕吐、幻觉、失眠或有睡意这些副作用,而左旋多巴类药物两种特有的副作用“不自主的动作”异动和“开关”现象也随之出现。


助力帕金森病患者人生逆转,DBS神科技究竟为哪般?

所谓DBS,即俗称脑起搏器,是帕金森病外科治疗领域里程碑式的新技术。脑起搏器是一套精致小巧的微电子装置 ,包括一个脉冲发射器(埋植于胸前)、一根电极(植入在大脑丘脑底核)和一根延伸导线(连接脉冲发射器和电极,埋于皮下)。其工作原理是通过植入大脑中的细微电极发射电脉冲刺激脑内核团,进而达到控制患者症状的目的,这是国际上最先进的神经调控技术之一。许多研究报告也证明其疗效显著,手术后大多数患者的服药量可明显减少,且活动能力显著提高。目前,脑起搏器已成为帕金森病的首选外科疗法。全球已有超过150,000的患者受益于该疗法。

 

脑起搏器工作原理及其组件

随着DBS疗法的普及,DBS的手术方式也在不断的更新,从最初的框架手术,到无框架手术,甚至机器人辅助手术,都在进一步地提高手术的精准性和安全性。框架手术一直都是主流也是极为可靠的方法,但是由于这种方法会给患者在术中带来极大的不适,同时由于头架的位置也可能在开颅手术中有一定的变化,从而影响到最终电极位置的准确性。因此无框架手术逐渐面世,这种手术方式极大的免除了患者在手术中需要佩戴头架的痛苦,同时许多文献中的数据也显示,进行无框架手术的患者手术效果与框架手术的效果无显著区别。而在无框架手术上演变而来的是机器人辅助手术。多项实验和手术中心研究表明,手术机器人的使用都可大幅度地提高手术的精确性和安全性。因为手术机器人可以根据核磁提供的数据,精确的计算靶点的位置及途径,在准确无误地放置电极的同时,有效安全地避开重要的神经和血管,而这些则可能是普通医生所不能轻易做到的。


随着技术的革新,DBS全麻手术也变得受人关注,因为相比于传统的局麻,全麻可以减轻病人一些术中的不适,并相应地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在DBS手术发展的初期,由于CT以及核磁扫描技术都不够先进,因此为确保手术的准确性,采取局麻手术,并且在术中进行电生理刺激测试以及与病人沟通交流和测试,都有助于提升靶点的准确性并提高手术效果,但是这种方式就意味着患者在手术中需要承受一定的由于手术过程产生的心理压力,患者情绪的变化可能导致血压升高,术中出血,靶点移位等影响,且可能引起一些术后的心理问题。然而随着医学扫描技术的提高,实时的扫描技术使得靶点的精准性可以得到极大的提高,因此许多手术中心开始实施全麻手术,在减轻患者对于手术恐惧的同时,手术的安全性和准确性也在许多中心的手术数据中得以证实,全麻手术后的患者与局麻手术下患者情况也并无显著差距。


康复锻炼莫轻视 患者关爱更应从“心”开始

帕金森病作为一种逐渐发展、累及全脑的神经退行性疾病,药物、手术及运动康复训练等综合治疗才能保证患者最大获益。

除了在适当的时机接受手术的治疗,康复锻炼和释放运动都对延缓病情对于患者提高生活质量起到关键性的作用,不仅如此,家人和社会的帮助及关爱也显得尤为重要。康复锻炼包括步态和平衡锻炼、下肢肌力的抗阻力锻炼和常规锻炼。在进行步态和平衡锻炼时,由于帕金森病患者在站立或行走时有冻结状态,因此锻炼时建议有家人陪同,或在患者身旁放一个拐杖帮助起步。在地板上画出等距的间隔线也可帮助患者改善步伐大小和速度,减少拖拉和冻结步态。下肢肌力的抗阻力锻炼可利用专业康复仪器进行,研究表明对下肢肌肉高强度的阻力对抗训练可以提高患者平衡能力、降低摔倒的发生率。常规的锻炼例如面部、躯干、头颈部及吞咽等锻炼对语言、吞咽、姿势、震颤、灵敏、认知能力和抑郁方面都能有所改善。

与此同时,帕金森患者的运动症状给自己和家人带来的不便与负担、以及一些非运动症状场场会使患者感到莫名的恐惧、紧张和不安,变得经常哀伤、忧郁。因此对帕金森病患者的关爱不仅要在日常生活上,也应该关爱他们的精神和心理健康,从心灵上给予他们呵护。帕金森病人在积极配合医生治疗的同时,也要保持乐观情绪,保证充足睡眠,科学进行运动,培养一些个人爱好。因此,对于帕金森病人来说,康复锻炼,加之家人的陪伴和社会的关爱将对病人生活质量的提高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专家作者

蒋伟  同济医院神经外科  

副教授、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德国弗莱堡大学医学博士,博士后。德国神经外科学会会员、欧洲神经损伤与修复协会会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调控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神经再生与修复专业委员会委员,颅神经疾患诊疗学组委员。

能独立开展各类神经外科手术,尤其擅长颅内肿瘤的显微手术,帕金森病、特发性震颤等运动障碍疾病的DBS手术,三叉神经痛和面肌痉挛的MVD手术,神经外科机器人手术以及神经外科急危重症处理。熟练掌握立体定向微创技术和神经导航技术。

门诊时间

同济医院(光谷院区)周四上午

同济医院(硚口院区)周四下午

同济医院(中法新城)周一下午


参考文献:

Siderowf A, Lang AE. Premotor Parkinson’s disease:concepts and definitions. Mov Disord, 2012, 27 (5): 608-616


Lorraine VK, Anthony EL. Parkinson’s disease. Lancet, 2015, 386 (9996) : 896 – 912

Chaudhuri KR, Odin P, Antonini A, et al. Parkinson’s disease: the non-motor issues. Parkinsonism Relat Disord, 2011,17 (10) :717-723


Connolly BS, Lang AE. Pharmacological treatment of Parkinson disease: a review JAAM, 2014, 311 (16) :1670 – 1683.


Agnesi F, Johnson MD, Vitek JL. Deep brain stimulation : how does it work? Hand Clin Neurol, 2013, 116,: 39-54


Cheng, C.Y., Hsing, M.T., Chen, Y.H., Wu, S.L., Sy, H.N., Chen, C.M., Yang, Y.J. and Lee, M.C., 2014. Deep brain stimulation for Parkinson's disease using FRAMEless technology. British journal of neurosurgery, 28(3), pp.383-386.


Li, G., Su, H., Cole, G.A., Shang, W., Harrington, K., Camilo, A., Pilitsis, J.G. and Fischer, G.S., 2015. Robotic system for MRI-guided stereotactic neurosurgery. IEEE transactions on bio-medical engineering, 62(4), p.1077.


Chen, T., Mirzadeh, Z. and Ponce, F.A., 2017. “Asleep” deep brain stimulation surgery: a critical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World neurosurgery, 105, pp.191-198.


【同济科普】帕金森病来袭,别把症状当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