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

您的位置:首页 > 科学研究 > 科研信息

同济医院神经内科2023年科研论文年鉴

资料来源:神经内科

发布者:宣传部

时间:2024-02-04

浏览量:

分享: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神经内科初始于1947年,是湖北省最早建立的神经内科中心、全国最早的神经病学博士学位点之一。2003年荣获湖北省临床重点专科、2012年评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近年来,在学科带头人王伟教授、唐洲平教授、朱遂强教授等的带领下,亚学科齐全,临床、科研及教学并进,已逐渐成为神经病学高水平临床技术创新基地、科研基地、高层次人才培养与教育基地。刚刚过去的一年,神经内科在脑出血、神经免疫、缺血性卒中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绩,全年获得国家自然基金9项,SCI论文共发表75篇S。接下来我们一起回顾一下2023年同济医院神经内科的部分相关优秀论文:

1.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王伟教授团队证明CAR-T细胞疗法能够安全有效治疗复发或难治性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

视神经脊髓炎谱系障碍(NMOSD)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CNS)的自身免疫性炎症性疾病,具有反复发作的病程和严重的后遗症。嵌合抗原受体(CAR) T细胞疗法靶向B细胞成熟抗原(BCMA)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具有巨大的潜力,可能成为复发/难治性NMOSD的新疗法。王伟教授团队评估了CT103A(一种自主研发的针对BCMA的CAR构建物)在AQP4-IgG血清阳性NMOSD患者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表明CAR-T细胞疗法对复发/难治性AQP4-IgG血清阳性NMOSD患者显示出可控的安全性和治疗潜力,为此类患者带来了治疗新篇章。2023年1月文章发表于著名杂志Nature下的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IF 39.3,1区Top),并被评为2023年中国罕见病十大研究成果。

阅读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392-022-01278-3



2. Brain:王伟教授团队阐述了sTREM2介导的小胶质细胞功能状态改变在NMOSD患者中的关键作用

王伟教授团队通过对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损伤(NMOSD)患者的脑脊液行单细胞转录组分析,结合动物模型,系统阐述了sTREM2介导的小胶质细胞功能状态改变在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损伤中的关键作用,研究结果于2023年9月份被国际脑科学权威期刊Brain(IF 14.5,1区Top)接受。

阅读链接:https://doi.org/10.1093/brain/awad321



3. Med :王伟教授团队首次阐述了硬脑膜淋巴管(mLVs)功能在颅内恶性肿瘤预后评价中的作用

王伟教授团队采用动态增强磁共振(DCE-MRI)的方法,首次观察了颅内肿瘤患者硬脑膜淋巴管(mLVs)功能。发现颅内肿瘤患者mLVs功能与肿瘤的恶性程度、异柠檬酸脱氢酶(IDH)基因型以及肿瘤影像学进展密切相关,提示mLVs功能是颅内恶性肿瘤的预后评价的重要指标。相关研究结果于2023年11月被著名国际期刊Cell子刊《Med》(IF 17,1区Top)接受。

阅读链接:https://doi.org/10.1016/j.medj.2023.10.001



4. Annals of Neurology: 王伟教授团队发现星形胶质细胞来源的外泌体是介导视神经脊髓炎脱髓鞘损伤的关键

王伟教授团队发现AQP4抗体结合星形胶质细胞释放致病性外泌体,作用于临近少突胶质细胞而致髓鞘损伤。而星形胶质细胞外泌体中包含的miRNA-129-2-3p是其中重要的致病分子和调控靶点。同时,视神经脊髓炎患者血液中外泌体miRNA-129-2-3p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提示本研究具有潜在临床转化价值。相关成果于2023年3月被著名国际期刊ANN NEUROL(IF 11.2,1区Top)接受。

阅读链接:https://doi.org/10.1002/ana.26650



5. Advanced Science: 王伟教授团队揭示缺血性卒中中Trem2-Igf1信号轴线对小胶质细胞代谢和功能的调控作用

王伟教授团队运用单细胞核测序,发现Trem2及Igf1在缺血性卒中小胶质细胞表型与功能的重要调控作用。并运用流式细胞分选-常规转录组及Trem2敲除转基因小鼠,确定了Trem2-Igf1的信号通路上下游关系。基因富集分析及Seahorse代谢检测结果显示,Trem2-Igf1对小胶质细胞的糖代谢过程,特别是氧化磷酸化水平有着重要的调控作用,从而影响到小胶质细胞的表型与功能,最终促进缺血性卒中后的功能修复。相关研究结果于2023年12月被著名国际期刊Advanced Science(IF 15.1,1区TOP)接受。

阅读链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dvs.202305614



6. Translational Stroke Research:唐洲平教授团队发表综述提出微创治疗改善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预后的新思路

脑出血发生后,颅内血肿占位效应与继发性脑水肿可导致颅内压升高,且与患者不良预后相关。课题组关注脑出血后颅内压变化,通过对脑出血后颅内压监测设备选择、不同术式选择对颅内压影响及近年相关临床试验结果等进行总结与讨论,提出以颅内容积-压力曲线为依据,以平稳降低颅内压为目标,并结合术中实时颅内压监测情况及患者特征制定个体化血肿抽吸引流策略,该综述于2023年12月发表在Trans Stroke Res(IF6.8,1区)。

阅读连接: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12975-023-01219-4



7. Phytomedicine: 唐洲平教授团队发表论文首次揭示二氢杨梅素改善脑出血的潜在机制

研究通过(功能评估、转录组学、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分析和分子生物学)不同方法学的交叉验证,全面探索了二氢杨梅素在体内治疗脑出血的疗效和潜在机制。该研究首次揭示了二氢杨梅素可以改善小鼠脑出血后的行为学异常,其潜在机制与LCN2/systerm Xc-抑制铁死亡密切相关,为二氢杨梅素治疗脑出血提供了科学依据,并补充完善了LCN2在脑出血后的病理机制中发挥的作用。2023年7月文章发表于 Phytomedicine(IF 7.9,1区)。

阅读链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944711323001149



8. Cell Death and Discovery: 唐洲平教授课题组发表综述系统阐述了定向分化的神经干细胞在神经系统疾病模型中的治疗效果和潜在的治疗机制

随着对神经发育了解的不断加深和干细胞技术的进步,可以从不同的来源获得神经干细胞(NSC)并有目的地分化为特定的神经谱系细胞表型,这为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和中风提供了新的思路方法。该文章详细阐述了从不同来源的NSCs生成几种神经元谱系亚型的进展,并进一步总结了这些定向分化的NSCs在神经系统疾病模型中的治疗效果和可能的治疗机制,特别强调了帕金森病和缺血性中风。最后,从临床转化的角度,比较了不同来源的NSCs和不同定向分化方法的优缺点,并提出了NSCs定向分化在再生医学中的未来研究方向。 2023年7月综述发表于著名杂志Nature下的Cell Death and Discovery(IF 7.1,1区)。

阅读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20-023-01532-9



9. Stroke & Vascular Neurology :唐洲平教授课题组的论文阐明高同型半胱氨酸阻碍神经突起生长恢复的机制,为促进脑出血后神经功能的恢复提供了治疗策略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与脑出血患者的长期预后不良独立相关,然而HHcy对ICH的作用和机制尚不清楚。在这项研究中,唐教授团队基于体外和体内模型评估HHcy对ICH后神经突起生长和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阐明了HHcy阻碍神经突起生长恢复的机制,提出pCAMK2A或可作为促进ICH后神经功能恢复的治疗策略。2023年2月份论文发表于著名期刊BMJ旗下的中国卒中学会官方期刊Stroke & Vascular Neurology(IF 9.83,1区)。

阅读链接:https://svn.bmj.com/content/8/4/335



10. Stroke:朱遂强教授团队揭示缺血性卒中后基线“失连接评分”有助于预测卒中后认知障碍

朱遂强教授团队通过间接结构失连接组分析,确定了一种以左侧前额叶皮层和左侧深层结构(丘脑和基底神经节)为中心的结构失连接模式。该基线“失连接评分”可以独立预测卒中后认知障碍(PSCI),并对已存在的社会人口统计学、临床和神经影像学预测指标具有显著的附加价值。2023年3月相关研究发表于卒中领域顶级期刊Stroke(IF 8.3,1区Top)。

阅读链接:https://www.ahajournals.org/doi/10.1161/STROKEAHA.122.042127



11. Translational Stroke Research:朱遂强教授团队发现载脂蛋白E ε2基因型或驱动CAA早期小动脉血管病理改变

对于脑淀粉样血管病(CAA)这一罕见疾病,朱遂强教授团队构建CAA及脑出血前瞻性队列研究,通过对268例连续纳入脑出血人群进行影像学与基因分析,发现载脂蛋白E ε2基因型与CAA波士顿2.0诊断标准中的多发皮质下斑点征象相关联,提示载脂蛋白E ε2基因型或驱动CAA早期小动脉血管病理改变,研究成果被Trans Stroke Res(IF6.8,1区)接受。

阅读链接: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12975-022-011135



12. Journal of Psychosomatic Research:朱遂强教授团队发现高频rTMS刺激可安全有效改善卒中后抑郁

在卒中后抑郁(PSD)的物理治疗方面,朱遂强教授团队依托其主持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卒中后抑郁的多维度筛查防治技术开发与应用”的支持,利用重频经颅磁刺激(rTMS)进行RCT研究,研究纳入276名患者,发现高频rTMS刺激左DLPFC可显著改善皮层下缺血性脑卒中亚急性期的抑郁症状。2023年8月研究成果发表于精神科领域知名期刊J Psychosom Res(IF 4.7)

阅读链接:https://doi.org/10.1016/j.jpsychores.2023.111382




同济医院神经内科学科带头人简介:

王伟: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全国卫生系统青年岗位能手、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湖北省医学领军人物。现任华中科技大学党委常委、常务副校长,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学中心主任,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湖北省重点实验室主任。兼任中华医学会副会长、中国医师协会神经病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围绕神经系统重大系统发病机制以及治疗策略进行了系列研究,相关成果发表在 Lancet、BMJ、Lancet  Digital Health、Lancet Resp Med、Ann Neurol等期刊。


唐洲平:博士,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党委书记。现任中国卒中学会理事、中国卒中学会脑出血微创治疗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修复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武汉医学会神经内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主要从事脑出血、微创血肿清除、手术机器人研究方向,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及面上项目7项,省市级重点项目4项。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一作和通讯作者SCI论文90余篇,总影响因子累计300余分,主编书籍1部(《神经内科急症》),副主编书籍2部(《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治疗学》、《神经内科疾病诊疗指南》)。创办并担任Brain Hemorrhages杂志执行主编,该杂志已被ESCI收录。在2019年世界脑出血大会进行专题讲座“中国脑出血微创治疗进展”,在国内学术会议进行微创治疗专题汇报超百次。在国际上率先提出了“颅内多源感知、平稳降低颅内压”血肿抽吸治疗新理念,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Translational Stroke Research等权威期刊。针对现有手术机器人在本体结构、感知、抽吸治疗方面的不足,首次提出并研制“多源感知融合与智能抽吸控制”的脑出血微创手术机器人,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支持。研究成果“脑出血精准微创治疗体系的创立与推广应用”获2019年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朱遂强:医学博士,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常务委员、脑血管病学组委员、脑电图与癫痫学组副组长,中国抗癫痫协会副会长。现任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神经内科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脑血管病、癫痫、神经系统疑难危重疾病。发表SCI论文90篇,牵头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研究”重点专项项目;卒中后抑郁的多维度筛查防治技术开发与应用;卫生部部属医院临床重点项目;多维脑功能监测下重症脑出血诊治平台的建设;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其他省部级科研项目十余项。

(撰稿人:神经内科  朱舟、连立飞)

同济医院神经内科2023年科研论文年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