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

长江日报:医生汪道文:一片赤心为“护心”

资料来源:本站

发布者:宣传部

时间:2021-09-22

浏览量:

分享:

汪道文(拿听诊器者)正在查房。


19日是中秋小长假第一天,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内科学系主任、心血管内科主任汪道文教授如往常一样,一早来到病区查房,随后又忙着参加重症患者病例讨论会,“早就习惯了这种节奏,在临床待着才安心”。

曾有人问汪道文,好医生应该是什么样的?他的答案是:“好医生应当有温度,以能者为师,以患者为师。”

■ 医者初心

“当全公社最好的赤脚医生”

今年9月,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年会暨第14届同济心血管疾病高峰论坛在武汉召开,汪道文对于新时代好医生标准的发言引发专家共鸣,他提到,后疫情时代,医生应更重视健康科普,并带动提升基层服务能力。

这与汪道文的个人经历不无关系。考入大学前,汪道文是赤脚医生,问诊、针灸、艾灸、熬膏药……“当全公社最好的赤脚医生”曾是汪道文最初从医的目标。在乡亲们眼里,他无所不能,“尽我所能,为老百姓减轻病痛”是他学习的动力。

这样的初心伴随始终。

心血管疾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头号顽疾,只有管理及时、救治有效,才能让高危患者“脱离”危险区。面对各级医疗资源存在差异的情况,基层百姓的健康牵动着汪道文的心。

2013年,在汪道文的建议下,同济医院心内科建立心血管危重症救治微信群,与基层医院的心血管危重症接诊医生建立直接联系,既为重症患者转诊节约时间和简化流程,又可通过救治经过的反馈给基层医生提供学习机会。在保证患者的双向转诊的同时,也实现了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医疗单元的直接传输。目前已吸纳几十个县市的500余位心内科、急诊科医生加入“同济救命群”。对于基层医院和普通民众而言,既授之以渔,亦授之以鱼,收获了积极的社会评价。

2019年7月,“首个5G医联体网”落地湖北,心内科通过5G技术成功实现医联体内远程协同介入手术。汪道文团队在全国率先通过中国胸痛中心认证,并与45家基层医院签订胸痛中心帮扶协议。技术赋能,助力分级诊疗制度,基层医生背靠省会顶尖医疗团队,更有底气和信心。

团队的服务触角还伸向省内农村地区及武汉基层社区。2015年起,汪道文带领心内科团队,建立起涵盖湖北及周边100多家医疗机构的“心血管专科医联体”。这是湖北省第一个针对专门疾病建起的分级诊疗载体,如今,足迹已遍布全省17个市州,在青山楚水之间织起健康守护网。

2018年3月,同济医院心血管内科开启高血压防治项目,从社区到农村,将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深入到基层。该项目为“心血管病联体”注入了新的活力。项目开展3年来,心内科团队在汪道文教授的带领下,走遍黄石市29个乡村和红安县19个乡村,对6694位居民进行血压筛查,并建立了高血压慢病大数据管理跟踪平台。2018年5月至2021年4月,在大冶的29个村试点,对2006名高血压患者实行点对点干预,经过3年的跟踪管理,血压控制的达标率由最初的29.7%提升至88.16%。

去年9月29日,心内科团队在硚口区开展了湖北省首个高血压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项目试点,目前签约管理的居民已有数千名,血压数据实时上传平台,家庭医生与同济医院心内科专家团队“云上”监测变化、调整用药,辖区高血压患者成为精细化管理对象。

让居民在家门口看上大专家只是目的之一。同济医院心内科支部书记赵春霞教授告诉记者,同济专家当起基层医生的导师,激活了基层医疗人才的内在动力,“我们希望看到,居民愿意留在社区,医生能为他们解决问题”。

■ 临危受命

为全球战“疫”贡献“护心”方案

前不久,几位入科不久的年轻医生被一向爱护学生的汪道文严厉批评。原来,他抽查病历时发现,病史描述没有达到他要求的“极致的详尽、严谨”。

为什么认为病历书写是医生的基本功?汪道文解释,医生询问得不够细致,就写不好病历。无法掌握第一手资料,也就难以抓住迅速、准确诊断的机会,“临床思维需要融入我们每个医生的血液之中”。

“希望让所有病人的病痛止步于同济医院”,汪道文曾在科室提出要求:让99%以上患者得到准确诊断,让疑难和危重患者得到最合适的治疗。

内科科护士长何细飞记得,汪道文挂在嘴边的话就是“病人活着来到了我们科室,就要尽最大力量让他(她)更加健康地离开”。同事们笑他“没有爱好,缺乏生活情趣”,却也暗自敬佩。

“一个永远不知疲倦,也从不懈怠的人”,副主任护师沈小清经常看到汪道文在中午时分拿着馒头赶去实验室的身影。直到现在,他也习惯早上7时到办公室,晚上10时后才离开,“真是个铁人,年轻人也比不过”。“让我最敬佩的是,我的老师汪道文教授即使是这大年龄了,每天依然对临床和科研始终充满了激情。”教授严江涛也常提道。

去年疫情期间,17支医疗队进驻负责收治重症、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的同济医院光谷院区。年过六十的汪道文奔赴一线,凭多年经验,他判断,炎症风暴导致心脏损伤是死亡的重要原因,高达70%—80%的死亡可能与心脏损伤有关。汪道文穿上防护服就去查房,跟随他20年的学生,心内科副教授周宁拦不住,急得找同事们来当说客,“你在外面指挥,我们去里面操作,有任何问题一定跟您请示”。

通过排查在院患者心肌肌钙蛋白指标,汪道文发现,约20%的患者存在明显心脏损伤,他提出要尽早实施早期心血管风险评估和干预治疗,对有高血压的患者使用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剂以保护心脏。

17支外地援汉医疗队里的心内科医生不到10人。抗疫期间,汪道文带领科室组建的“护心小分队”并担任队长,与援鄂医疗队并肩作战,探索多学科联合救治模式,从后台数据中仔细筛选可能发生心血管猝死的患者,做好预警工作。有患者出现心血管并发症时,护心小分队立即介入,必要的适时给予ECMO等生命支持治疗。

事实证明,保护心脏的治疗举措,在降低新冠肺炎病亡率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护心小分队在这场阻击战中探索出珍贵的“护心”方案,并毫无保留地分享给多国专家,这份来自武汉的“中国答卷”在全球战疫中贡献力量。

■ 从零“创业”

“有国家在身后,还怕什么”

从汪道文身上,学生周宁感受到“与国家同舟,与人民共济”的家国情怀。他说,老师凡事尽可能亲力亲为,做年轻医生的榜样。工作中必须全身心投入的传统,亦成为打造心内科“王牌军”的法宝。

从农村到同济医学院,汪道文在获得博士学位3年后,即被破格晋升为教授,又远赴美国从事博士后研究。1998年,不顾国外师友的挽留,汪道文踏上回国路,彼时的同济医学院几乎没有像样的设备,科研环境与国外对比可谓“天差地别”,这是汪道文从零起步的“创业”。实验室只有一间20平方米的老房子和一台25岁的雪花牌冰箱,汪道文对他人的不解一笑置之,“有国家在身后,还怕什么?”

回国后,汪道文牵头建起同济医院高血压病研究所。心内科教授赵春霞回忆,当时,往往要到凌晨3时才能出实验数据,汪道文就陪他们一起等数据、开讨论会。有时,汪道文接到妻子的“查岗”电话,还会有些不悦,“天天都在实验室,我还能丢了不成?”

在艰苦的环境中,汪道文应用基因疗法,治愈了18只患高血压的大白鼠,在世界高血压基因治疗领域写上中国人的名字。他还率先开展疾病的基因诊断和个体化诊断医疗,找到心血管疾病基因的答案。

国际上普遍认同,β受体阻滞剂能有效降低心衰的全因死亡率,然而,临床研究都是基于欧美人群,结论是否能用于中国人?在中国人群内部是否存在治疗疗效的异质性?

“没有黄种人的数据,我们自己做。”汪道文带领团队进行大规模观察性研究,首次用中国人的数据证实了中国人用β受体阻滞剂总体能够减低42%的5年死亡风险,得出超过六成心衰患者可以从使用β受体阻滞剂中获益的结论。这也是国内目前体量最大、随访记录最充分、数据最完善的关于β受体阻滞剂在心力衰竭治疗方面的自主研究。

暴发性心肌炎是心血管疾病中最为凶险的病症,经过近10年的理论探索和临床实践,团队从临床和研究中找答案,提出的暴发性心肌炎综合救治方案让住院病死率从50%降至3.7%。他主持撰写的“暴发性心肌炎诊断和救治中国专家共识”使得中国在暴发性心肌炎诊疗领域领跑全球。

在国际科研舞台上发出中国科学家的声音,用专业与担当将科研创新书写在临床一线,是汪道文与团队的朴素心愿。“高大上”,是为有朝一日的“接地气”,汪道文说,科研须应用于临床,让患者切实受益并感受到医学的温暖才有意义,而他,愿做那个始终心有温度的一线医生。


长江日报记者刘晨玮 通讯员田娟


长江日报:医生汪道文:一片赤心为“护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