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公告 > 同济新闻

以患者需求为导向,跨越式提升医疗服务能力,书写高质量发展“同济答卷”

资料来源:本站

发布者:宣传部

时间:2024-11-08

浏览量:

分享:

“格物穷理,同舟共济”,1955年,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带着这句响彻上海滩的院训,从长江入海口来到黄鹤楼下,成为华中地区一支重要的医疗卫生力量。历经69年风雨,同济医院综合实力稳居中部第一。

“作为国内头部医院,要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持续提升医疗服务水平,扩大辐射环境,在高质量发展新体系里发挥引领作用。”该院党委书记唐洲平为医院精准定位。 

打破门诊住院壁垒

数字化转型赋能便捷就医

作为国内顶尖医院之一,同济医院各大科室的床位一直都是“一床难求”。10岁的萌萌暑假前查出腺样体肥大,妈妈担心等不到床位,一放暑假,就带着孩子到同济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预约腺体切除手术。

让她惊讶的是,仅仅等了三天,医院就通知她可以带孩子来手术了。 

“腺体切除手术难度并不大,但如果是按照传统的住院病房管理模式,手术等待时间确实会比较长。”据同济医院门诊办公室主任李刚介绍,为了改变“小病也要大住院”的现状,同济医院于2022年开始探索门诊日间诊疗新模式。由门诊办公室牵头,采取“专科模式”,鼓励临床科室严格遴选适合门诊日间诊疗服务的病种、操作目录,梳理诊疗服务流程,充分利用自身现有的门诊、病房、器材等资源,设置独立的门诊日间诊疗区域;并以科室现有的医护人员来接诊患者,由科室自主运行管理,主要在科室内部进行资源、人力的调配。 

“我们科室病情不那么重的患者,术前等待时间基本控制在18小时内,病情复杂的等待时间也基本在两天内。”该院甲乳外科主任医师李兴睿说,对于手术科室来说,效率医疗要求既要优质,又要高效,掌握两者平衡的关键,就是要流程标准化。比如以前是住院后再开始术前检查,现在会让患者做完术前检查后再入院,术后推行快速康复理念,大部分患者两三天即可出院。这样做环节一个没少,但大大节约了患者的等待时间。 

为了更好服务门诊日间诊疗患者,同济医院还自主研发了一套门诊日间诊疗信息系统,有独立的门诊日间诊疗工作站。医生开立“日间诊疗导引单”将患者纳入系统管理,引导患者在门诊日间诊疗区域就医。这一信息系统,兼顾融合了门诊、住院两大服务系统的特点,每位患者的就诊信息展示在椅位上;药疗医嘱,则兼具自行取药与科室集体请领的功能;检验检查医嘱,可由科室预约后直接执行;治疗费用在诊疗周期完成后,统一结算。由于不再收取床位费、护理费等费用,转移到门诊日间诊疗的患者,经济负担也相对减少。

同济目前已有48个专科开展门诊日间诊疗模式探索,累计服务19.15万人次患者。“这部分患者,在过去大部分都要使用住院服务。转移到门诊日间诊疗,他们不仅能够更快获得入院诊疗,还能比以前更早出院。”李刚说。 

持续推进数字化转型以赋能便捷就医,不断改善医疗服务,对于提升老百姓看病就医获得感、提高社会满意度、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等具有重要意义。 

同济互联网医院以“全病程患者管理”为建设方向,有效打通线上医疗服务和线下医疗流程,打造覆盖诊前、诊中、诊后的线上线下一体化、智能化医疗服务模式,实现了预约挂号、智能导诊、在线问诊、自助开单、药品邮寄、开具电子化票据等功能,将医院的功能概念从“治疗”延伸为“健康”。目前,线上服务病人数已超百万人次,大大减少了患者往返医院次数、重复排队次数和候诊时间。 

此外,同济通过打造智能慢病管理平台,患者可以足不出户,通过智能咨询、在线挂号、在线问诊、测评和健康教育、用药管家等功能接受同济专家的全周期管理。据悉,该平台目前已开通类风湿性关节炎、特发性肺纤维化、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结缔组织病、IgG4相关疾病、骨关节炎、皮肌炎和儿童肥胖等多个病种的随访,已经持续跟踪服务逾万人。

提升疑难危重症诊治能力

下好高质量发展“先手棋”

代表医院收治疾病疑难程度的CMI指数,无疑是“国考”中各家医院的必争之地。

“我们医院院区多,规模大,优势学科多,很多学科在疑难病症的诊疗上具有优势,给整个医院的CMI指数奠定了不错的基础。但是,又正是因为综合实力强,吸引了很多常见病的病人,在一定程度上又影响了CMI指数。”据同济医院院长胡俊波介绍,基于医院的实际情况,同济定下提高CMI值的目标,动态调整医疗资源,向“两高两优”倾斜(即出院患者手术占比高、CMI值高和时间消耗指数优、费用消耗指数优),引导常见病的病人进门诊日间诊疗、医联体医院或基层医院,极大地满足了常见病病人的救治需要。 

据介绍,2021年开始,同济开展提升CMI值专项行动,医务处对各个科室的CMI指数进行了测定排序,让每个科主任了解自己科室CMI水平的同时,合理设定专科年度CMI目标值,并以引领为主,制定了一系列的管理办法。

具体包括:强化疑难危重症救治基地功能定位,提升疑难危重的诊治能力;实施结构性调整,落实医院手术治疗基地定位;人防与技防相结合,多举措提升合理用药水平;降低耗材占比,促进医用耗材合理使用,降低医疗成本等。

在这个过程中,MDT应运而生。同济目前几乎所有科室都开了MDT门诊,极大推动了全院疑难杂症、急危重症诊治能力的提升。

整个CMI提升计划从提出到实施是一个漫长的培育过程。同济医院党委副书记廖家智介绍,2021年医院公布规则,2022年全院共同朝目标努力,2023年开始正式实施,医院推行绩效改革,把考核的标准在绩效中进行兑现。

“医院在制定激励政策时有奖有罚,但奖励的幅度大于扣罚幅度。”廖家智表示,通过和前几年的数据对比,医院的CMI指数是止跌回升的,其中50%左右的科室是在进步的。而且对于同济这种技术夯实、亚专科分得很细的综合医院来说,科室CMI指数在原有基础上再提升0.1都很难,所以这个进步是非常不容易的。

“当然,我们不是一刀切。由于儿科、急诊、麻醉、病理等学科的特殊性,其CMI天然比较低,医院也对其采取特殊的绩效政策,保障学科的正常发展。”廖家智解释。

“绩效是个非常好的指挥棒,管理就会出成效”是该院心血管内科名誉主任汪道文教授的经验之谈。他说,同济这样级别的医院,最重要的就是要解决疑难病难治病,基层医院看不了的病。管理上,科室会一定程度地倾斜接诊特殊疑难病种的医护人员。此外,该科的绩效倾斜还体现在,鼓励医护人员大胆创新、开展新技术等方面。也正因为如此,心内科的CMI值在全院一直名列前茅。 

最新数据显示,同济医院的CMI值从湖北省省标的1.50提升至1.94,住院手术占比也由37.02%升至45.35%,四级手术占比从33.63%上升34.53%。这些数据,无疑是对同济疑难疾病诊治能力的最客观肯定。

 “四度”管理保障抗菌药物合理应用

“同济方案”辐射全省

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确保合理用药,构建切实有效的抗菌药物管理机制,减少耐药菌的产生,对于降低医疗成本,保障患者医疗安全,提升医疗服务质量至关重要。

“细菌耐药已成为全球健康挑战,遏制细菌耐药行动已上升为国家层面治理策略。”廖家智表示,抗菌药物使用强度被纳入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合理用药核心指标。2020年以来,医院提出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每百人的日剂量降至40的任务要求,由药学部牵头,临床科室积极配合,多部门联动,开展了“抗菌药物强度40专项行动”。 

“我们针对管理上的痛点、短板,将抗菌药物管理深化为临床药师的使命,提出了‘四度’科学化管理法。”据药学部主任刘东介绍,“四度”管理法为管理方法有刻度,技术服务有深度,临床沟通有温度,目标考核有力度。

“药学部的所有临床药师都划分了‘责任田’,下到临床,参加晨会、晚会。”副主任药师何艳对“管理方法有刻度”做了详细解释。临床药师会每天看所分管的临床科室的抗菌药使用数据,每周进行一次分析,定期做汇报。为了能实时监控,药学部开发了“强度管理信息化驾驶舱”,院区、科室、治疗组全覆盖,形成可视化报表。对于特殊级抗菌药物,则开发了“药师+医师双会诊”程序,建立规则库实现人审+技防。在小程序的“加持”下,2023年药学部共计审核医嘱2万余条,拦截不适宜医嘱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技术服务有深度,顾名思义,对临床科室的药物使用和临床研究提供技术支持,促进精准用药。该院小儿外科主任冯杰雄教授牵头的多中心、前瞻性、非盲随机对照研究,提出不同严重程度胆管炎应进行分级抗生素治疗,便是和药学部共同完成。研究团队通过筛选211例胆管炎患儿,根据评估体系给予不同的抗感染治疗方案。这一发现,不仅可以规范胆道闭锁术后胆管炎的抗生素治疗,整体改善患儿胆管炎的抗生素使用强度,也为胆道闭锁术后胆管炎抗生素治疗提供了循证医学证据。目前,这一研究成果已发表在国际领域顶级期刊《国际外科杂志》上。 

临床药师坦言,最开始推行“四度”时并不顺利。也正因如此,药学部在设置管理方案时提出了“临床沟通有温度”。临床药师除了要和医生一起协同解决实际困难,也要执行特殊病例“一事一议”强度豁免制度。“有的患者抗生素确实要上强度,如果一刀切的话,看病疗效也无法保证,管理就适得其反。”

有豁免也有处罚。据刘东介绍,“目标考核有力度”是指,为抗菌药物使用设立了专项绩效考核指标,建立并落实处方点评多部门联合面谈制度,对于重点科室会加大处罚力度。

据统计,2023年全年,同济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每百人的日剂量降至35.40。I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率、抗菌药物门诊、急诊、住院使用率等其他抗菌药物管理指标也全线达标。此外,药学部牵头全省抗菌药物AMS培训,针对抗菌药物管理中的重、难点问题,分享推广抗菌药物科学化管理的“同济方案”。

聚焦“一老一小”健康需求

托起“朝夕美好” 

一头连着“夕阳”,一头连着“朝阳”,“一老一小”是社会关注、群众关切的群体,也是事关千家万户的重大民生问题。

“照顾好‘一老一小’,就能照顾好绝大多数人。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加深,三孩政策放开,居民生活水平提高,‘一老一小’的健康需求明显增多,这就需要我们的医疗服务更加细分化、专业化。”为了满足更多早产儿家庭的需求,同济升级服务,在汉口院区、光谷院区增设了家庭病房。在预出院的过渡期,新生儿科医护团队为家长们制定了5天循序渐进式的规范化的培训,从早产儿的基础护理到病情观察识别、意外事件的处理、特殊患儿的照护等,帮助他们掌握科学的护理知识和技能。

“让更多老人健康地活着,有尊严的老去。”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候任主委、该院老年医学科主任张存泰教授介绍,围绕延缓衰老、失能、失智等健康问题,该科正在建设八大中心,即:老年人健康管理中心、标准化血管衰老中心、老年危重症救治中心、老年临床营养示范中心、老年综合评估中心、老年脏器康复和睡眠中心、老年慢病“H2H”整合照护中心、老年围手术期评估和管理中心。“我们的目标就是要让老年人活得长、老得慢、走得快。” 

住进老年医学科的患者多是80岁以上的老年人,针对他们“健忘”的特点,该科住院部还专门设有回忆角,摆放着很多老照片。依据老年人语义记忆和情景相对保持完好的规律,病房用“二十节气”代替门牌号让老人对医院不再恐惧。该科护士长肖杨春说,护士们每天都会在早上交班前、日常工作间隙、工作结束后,主动向老人问好、道别,并通过神情、语气的观察,关注老人的心情变化,有时还会送上一份礼物。“对老年人的护理,既要护身,也要护心,这样可以让他们在获得医疗保障的同时,还能得到足够的心理关怀。” 

为了打造老年友善型医院,2023年,同济医院全新开放的门诊大楼,将原先分散的医保咨询、检查预约、入院登记等24个窗口,整合成“一站式”综合服务中心。其中11个窗口,均可为7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现场挂“老年号”。此外,同济还通过增大字体、简化页面、增加语音功能等优化自助机功能;药学部线下设立“爱心咨询窗口”,为老年患者提供一对一的专属咨询,同时线上对患者发送“用药指导单”;另外,院团委及门诊办公室组织的“‘智’愿有你,与爱同行”门诊大学生志愿服务项目,有效缓解了老年患者就诊焦虑及无助,让老年患者就诊更舒心。

陈孝平院士世界首创“陈氏胰肠吻合术”;马丁院士团队成功研发出全球首个基于液相捕获-高通量测序技术;心脏大血管外科魏翔教授团队创新发明并开发的“心脏不停跳心肌切除器”,是完全由中国医生原创的重大科研转化成果;张存泰教授在心血管与老年健康交叉领域找到了破解“长寿密码”的关键线索;神经内科王伟教授团队通过100余万人的大数据研究,探讨如何建立有效的慢病防控体系,为卒中等慢病防治方案制定提供理论基础……“十四五”以来,同济全力推进省委共建国家高质量发展试点医院建设方案落地,重点打造11个世界一流的临床重点专科集群,通过综合类国家医学中心项目建设,推进医学技术创新、提升临床诊治技术。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唐洲平表示,同济医院将继续着力提升区域医疗服务能力,为健康中国建设作出新的同济贡献。

以患者需求为导向,跨越式提升医疗服务能力,书写高质量发展“同济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