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医院康复医学科(教研室)的前身为理疗科,于1948年在上海同济医院创建成立,1955年上海同济医院内迁至武汉,1984年在全国率先成立了同济医院康复医学科,为国内最早成立的康复医学科之一。1989年开始连续七年与香港复康会共同承办卫生部与WHO西太区联合主办的一年制WHO康复医师培训班,完成了“十年千人计划”WHO康复培训项目。1990年被确认为WHO康复培训与研究合作中心,并连续8次获得再确认至今,为全国3个WHO/中国康复培训与研究合作中心之一。1997年设立了康复资源中心,成为同行信息交流的平台。2004—2008年与香港理工大学联合举办3届“国际物理(康复)治疗专业硕士研究生班”。2006年获批卫生部首批“住院医师规范化医生培训基地”。2009年被确定为 “中国残疾人康复人才培养湖北基地”。 2013年被授予“中国康复医学会康复护理专科护士培训基地”。2013年获批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2018年顺利通过验收。2015年作为亚洲首家以独立专科通过德国卫生领域透明质量管理(KTQ)国际认证。2018年成为首届湖北省卫健委紧缺人才培训基地,其中前三年为湖北省唯一指定培训单位。2020年确认为中华护理学会康复专科护士培训基地,2023年确定为中华护理学会“康复专科护士临床教学基地”。2022年共建“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湖北省重点实验室”,2023年获得“华中干细胞库”授牌。在2013至2022年复旦版全国康复专科综合排行榜均名列前七位。
目前学科带头人陈红教授是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康复医学科主任,干细胞研究中心主任,湖北省罕见病中心康复分中心主任,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血管衰老评估与干预平台负责人,华中干细胞库主任,《中国康复》杂志社主任,两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荣获“国之名医”,楚天学子以及武汉市中青年医学骨干人才等称号。现任中德医学协会康复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运动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康复医师分会常务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再生医生与康复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脑血管病委员会常务委员,湖北省医学会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脊柱疾病预防与控制协会会员,国际干细胞学会会员,国际神经科学学会会员,任Cell Regeneration 杂志编委,Stem Cell International 特约编委,Scientific Report 审稿专家,美国临床内分泌与代谢杂志(The Journal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 and Metabolism )审稿专家及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编委。
本学科共有9位正高级职称医生,5位副高级职称医生,博士生导师4人,硕士生导师7人。共有17人在中华(中国)、湖北省、武汉市各学会担任常委以上学术任职。黄晓琳任中国康复医学会副会长、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康复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院协会医疗康复管理机构分会常委、湖北省康复医学会会长等;陆敏任中国康复医学会高压氧康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重症康复专委会常委,中国康复医学会脑功能检测与调控专委会常委,湖北省医学会高压氧分会名誉主任委员、湖北省康复医学会康复医学教育专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武汉医学会物理医学与康复医学分会言语康复学组组长等;许涛任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康复教育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创伤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创伤康复专委会脊柱脊髓创伤康复学组组长、,中华医学会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会骨科康复学组副组长、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残疾分类研究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运动系统疾病康复互联网工作委员常委、湖北省医学会高压氧分会主任委员等;郭铁成任中华医学会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康复评定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康复医学会副会长、湖北省期刊协会医学期刊专委会副主任委员、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康复医学专委员副主任委员、武汉市医学会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会主任委员等;刘雅丽任中国康复医学会电诊断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科普工作组组长、中德医学协会康复医学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脑功能检测与调控康复专业委员会神经调控与康复学组副组长、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康复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中国康复医学会创伤康复专委会创伤重症康复学组副组长、湖北省康复医学会神经康复专委员主任委员等;尤春景任中国非公医疗机构协会康复专委会常委、湖北省帕金森病与运动障碍病学会常务理事等;周宁任湖北省预防医学会预防保健与康复专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方征宇任湖北省脑血管病防治学会康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德医学协会康复医学专委员常委、武汉医学会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会骨科康复学组副组长、武汉体育科学学会运动医学与康复专委会副主任委员等;韩肖华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康复医学专委会常务委员、湖北省针灸学会实验针灸专委会常委等;徐江任中华医学会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王熠钊任中国康复医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常务委员、湖北省医学会物理医学与康复分会青委会副主任委员等;喻澜任湖北省康复医学会心血管康复专委会常委等;黄杰任湖北省康复医学会理事会副秘书长兼常务理事等;陈勇任中国康复医学会物理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人工智能与物联网学组组长、中国康复医学会康复治疗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德医学协会康复医学专委会常委、湖北省康复医学会康复治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武汉市物理医学与康复专业委员会康复治疗学组组长等;谢凌锋任中国康复医学会物理治疗专委会青委副主任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康复治疗专委会治疗性训练技术学组副组长、中国康复医学会康复治疗专委会青年工作组常委、中国康复医学会物理治疗专委会老年物理治疗学组常委等;汤智伟任湖北省脑血管病防治学会康复专委会常委等;张勇任中国康复医学会康复辅具应用专委会常委等;陈灿任中国康复医学会物理治疗专委会神经物理治疗学组常委。
本科室包括汉口院区和军山创新基地,现有开放床位200余张,远期规划床位500张。开展门诊、病房以及床旁早期康复,为广大病患提供精准、有效且有温度的康复医疗服务,并为全院各科提供电诊断评估、尿动力学评估、假肢矫形支具制作以及高压氧治疗等临床服务。我科在临床方面,以亚专业建设为核心加强科室内涵建设,包括早期康复、重症康复、脑损伤康复、脊髓损伤康复、肌骨疼痛康复、中医传统康复、盆底综合康复、临床研究病房等,致力于打造具有同济品牌的脑部病损中西医特色康复诊疗中心、脊髓损伤综合康复管理及盆底康复中心、重症及心肺康复管理中心、脊柱相关疾病规范化预防诊疗康复中心以及神经电生理技术康复诊疗中心。在科研方面,我科还拥有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重点实验室、康复研究所、同济医院干细胞研究中心等,在干细胞基础及临床转化方面做出了突出成果。
一、脑部病损中西医特色康复诊疗中心
我科历经30余年的脑部病损研究与实践并举,将康复技术的作用机制研究与脑部病损临床治疗密切结合,理论指导实践,综合运用中、西医康复技术,为脑卒中、颅脑外伤、缺血缺氧性脑病患者提供最优化的康复服务。除了运用传统康复技术,如运动再学习技术、Bobath技术、Brunnstrom技术、PNF技术及Rood技术外,还在于2021年在国内率先引进国际领先的瑞士Hocoma外骨骼康复机器人,并与华中科技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机器人研究院深度合作,参与康复机器人的研发及疗效验证,相关成果发表于国际顶级期刊《stroke》上。本专科还引进国际先进的经颅磁刺激定位导航系统(TMS navigator)实施定位刺激,精准定位刺激靶区并锁定刺激深度,实现对较难定位的左侧前额叶背外侧、Broca区、Wernicke区、海马区等的精准操作,应用于脑部病损后失语及认知功能障碍、焦虑与抑郁症等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运用包括VFSS等技术建立吞咽功能障碍规范化评估流程,采取个性化的基础训练、直接训练、VitalStim吞咽电刺激、环咽肌扩张、tDCS、rTMS、针灸、间歇性管饲等综合措施干预,显著改善患者的吞咽功能。将多媒体交互与日常生活活动相结合,通过上肢机器人辅助动力,模拟日常生活活动,提高患者上肢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WAB计算机言语评估与治疗系统、PACA心理言语评估与治疗系统,为言语功能障碍的患者提供科学的评估与治疗。超声引导下精准的肉毒毒素注射为大量患者改善了痉挛状态,提高了运动功能。
二、脊髓损伤综合康复管理及盆底康复中心
通过MDT诊疗模式,强强联合以达到患者治疗过程的无缝衔接,提升患者就医体验,提高脊髓损伤患者的康复效果,满足脊髓损伤患者从早期入院到出院回归全程康复需求。与泌尿外科合作组建神经泌尿-康复治疗团队,使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在本中心内可得到从保守治疗(膀胱容量管理、清洁间歇导尿)到介入操作(膀胱肉毒素注射、膀胱造瘘、膀胱扩大术、人工膀胱)的全方位治疗;与疼痛科合作组建神经病理性痛治疗团队,为顽固性神经病理性疼痛患者制定从药物治疗、神经调控治疗到手术治疗(脊髓硬膜外电刺激植入)的个性化治疗方案。同时运用国内领先的康复医疗理念和技术,帮助患者功能恢复,包括基于“现代神经可塑性理论”的运动疗法(以节奏性运动训练、强迫性运动、减重步行训练等为代表性方法);无创性神经调控术(如经颅及经脊髓磁刺激/盆底肌电刺激/功能性电刺激等代表性方法)以及外骨骼康复机器人、康复工程技术等。此外,尿流动力学评定能为精准地洞察患者的排尿功能、制定治疗方法提供科学的证据。并且我中心针对患者从医院回归家庭的薄弱环节设立“院内生活重建”及“出院计划”项目。自2014年以来,与武汉市残联、皓然公益每年联合举办同济医院脊髓损伤病友交流会,将生活重建的康复理念融入到临床诊疗,并延伸至患者回归家庭和重返社会的过程。2021年率先发布《中国脊髓损伤患者生存质量白皮书》,反映了中国脊髓损伤患者生存现状,唤起社会大众对脊髓损伤群体以及对患者膀胱管理、生活质量等关注。除此之外为造福更多患者,努力推广脊髓损伤康复技术,牵头撰写多篇国家级行业指南:《神经源性膀胱康复评定与管理指南》(2018)、《脊髓损伤物理治疗指南》、《国家级神经源性膀胱的护理与实践指南》和《间歇性导尿术护理实践指南》(2021)等,同时还可对产后以及泌尿外科等相关盆底疾病和临床问题提供综合康复服务。
三、重症及心肺康复管理中心(意识障碍促醒中心)
通过MDT工作模式,重症颅脑损伤意识障碍患者在早期即开始接受综合康复治疗,包括早期多重感觉刺激促醒技术、床上的肢体功能活动、心肺功能训练、吞咽功能训练、早期的核心稳定性训练和姿势的调整等。中心设备齐全的监护系统有力地保障重症患者康复治疗的安全进行,科学的营养管理也为重症损伤患者的康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24年7月26日华中最大的高压氧舱已在我院军山创新基地开始运行,可开展舱内电刺激治疗、舱内心电以及呼吸机支持。在传统的促醒治疗基础上,综合运用rTMS、tDCS、MNS等神经调控方法,通过对重型患者中枢与外周神经共同刺激,并联合高压氧治疗,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此外,“醒脑开窍”针刺、推拿等传统康复方法,也是对现代康复促醒治疗有力的补充。通过综合治疗手段提高了重症意识障碍患者的促醒率和气管切开拔管率。
四、脊柱相关疾病规范化预防诊疗康复中心
本专科围绕脊柱相关疾病(颈椎病、腰椎病、脊柱侧凸),将临床和科研成果有机整合,打造优化后的脊柱相关疾病的预防-评估-治疗-宣教临床治疗与科研体系。针对颈椎病、腰椎病主要采用以Mckenzie力学诊断和力学处理为核心的诊治技术,辅以综合运用Maitland关节松动术、Mulligan动态关节松动术、整骨治疗技术、肌肉能量技术、筋膜放松技术、神经松动技术等手法治疗技术以及各类理疗设备治疗。同时运用整体观理念、SET训练设备、Stabilizer等对躯体弱链肌肉进行训练,强调随访及健康教育等在治疗全流程中的重要作用,有效地控制症状,改善功能活动。本专科作为国家卫健委多中心项目“基于临床大数据的脊柱疼痛精准康复研究与推广”的分中心承担颈椎病、腰椎病的精准诊疗研究与推广。在本领域国内外核心杂志发表论文数十篇,参与多部指南及专家共识的撰写。针对脊柱侧凸(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为主)疾病主要综合运用特异性训练、矫形器治疗。本专科率先引进三维体表整体姿势分析(GPS),并结合德国施罗特体操及国际主流特异性训练原则,基于三维主动矫正理念基础上开发出一套适合国内中小学生家庭训练的简化动作,并创新性采用整体姿势分析和三维超声角度测量客观量化评估内容,指导改良色努矫形器(7轴机器人加工完成)和矫形鞋垫等的制作。运动训练过程中,配合使用表面肌电等精准评估设备监测肌肉激活状态及提供训练指导。在此基础上,本专科国内首创脊柱侧凸三维矫正治疗仪(国家发明专利,CN209611466U)辅助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脊柱侧凸的综合诊疗体系及研究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五、神经电生理技术康复诊疗中心
本中心神经电生理技术康复诊疗平台服务于全院各临床科室,通过对中枢神经、周围神经及肌肉病变的定性、定位诊断,协助临床做出正确的医疗决策及预后评估。在中枢神经系统损伤中,将体感诱发电位(SEP)、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TMS-MEP)、事件相关电位(ERP)、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视觉诱发电位(VEP)等技术用于神经传导通路的检测,能够辅助瘫痪、意识障碍、认知功能障碍等疾患的神经功能评价及预后判断,指导康复治疗。同时利用肌电图引导肉毒素注射,应用于卒中后痉挛状态、痉挛性斜颈等疾病的治疗,并借助F波、H反射等电生理技术对这些肌张力障碍疾病治疗效果进行评估。除此之外还开展盆底肌和肛门括约肌肌电图、阴神经体感诱发电位以及交感皮肤反应等电生理技术对神经源性膀胱及盆底功能障碍等疾病进行电生理评定。在周围神经损伤中,与我院骨科形成一体化诊疗团队,手术前对神经损伤责任病灶进行精确定位,术后对神经恢复情况继续连续性评估。在承担临床工作的同时,还为临床及基础试验提供神经电生理功能检测的技术平台。
六、干细胞基础及临床转化中心
在基础研究方面,经过长期积累,本学科实验室形成了3个稳定的研究方向:一、ALS患者iPSC细胞的研究:首次阐明神经丝缠结是ALS的早期致病机制。 建立适用于我国ALS患者的iPSC库并参与国家干细胞资源库的建立。提出中间神经元是未来治疗ALS的新的靶向细胞。二、人类星形胶质细胞体内模型的研究:建立“人-鼠脊髓”嵌合新模型,解决了长期以来限制在体研究人的星形胶质细胞功能的瓶颈问题。成果被作为突出贡献“Star power”发表在JCI上。三、神经系统特定区域的中间神经元的诱导分化:创立了获得高纯度的脊髓dI4区和V3区前体细胞的新技术,可用于相关神经系统修复。以上相关成果已申请、获批国内及国际发明专利多项,并获得2017年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以上研究项目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科院先导专项,载人航天医学项目,湖北省重点研发计划,湖北省创新群体项目等的支持。干细胞临床转化和治疗:制备临床级别干细胞,用于疾病治疗。本科室开展全球首例“人胚胎干细胞来源间充质样细胞对半月板损伤的安全性及耐受性研究”。本项目从2018年12月11日启动到2022年7月22日结题历时4年。目前该项目研究数据已支持注册临床试验申请并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临床试验默示许可。后续药物临床试验的开展将有望为广大半月板损伤患者提供一种全新的治疗方式,具有重要的临床实践意义。
开展的诊疗项目包括:
康复评定:包括脑电图评定、近红外脑功能成像、神经电生理评定、尿流动力学检查、电子鼻咽喉镜吞咽功能检查、检查感觉和运动功能评定、动态姿势及稳定性综合分析、三维动作捕捉运动分析、步态分析、足底压力分析、运动心肺及能量代谢评定、肌骨超声、手功能综合评估、言语和吞咽功能评定、认知和心理评定等各种康复评定。
康复治疗:
1. 物理治疗:包括各种国内外最前沿的物理因子治疗、运动疗法和手法治疗,如:导航下重复经颅磁刺激、盆底磁刺激、经颅直流电刺激、经皮体表变频电刺激、基于动静态姿势分析的脊柱力学诊疗系统、智能动静态平衡康复机器人、外骨骼机器人、Hocomma智能上/下肢机器人、天轨步行训练系统等。
2. 作业治疗:OT作业平台治疗、Armeo Power上肢康复机器人、手功能训练智能交互系统等。
3. 言语与吞咽治疗:计算机言语认知训练、言语嗓音ICF-RFT疗法、吞咽综合治疗、吞咽电刺激、吞咽生物电反馈治疗、环咽肌球囊扩张治疗等。
4. 传统治疗:针灸、推拿、牵引、中医定向透药治疗、中医经络治疗、远红外理疗按摩等。
5. 康复工程:基于3D打印技术和七轴机器人的个体定制化假肢矫形器治疗。
6. 注射治疗: 超声或肌电引导下肉毒毒素注射、超声引导下关节腔注射等精准注射治疗、穴位注射。
7. 高压氧治疗。
诊治疾病包括:
1、脑卒中、颅脑损伤、脑炎、缺血缺氧性脑病、脑瘫等所导致的意识障碍、运动功能障碍,言语功能障碍、认知功能障碍、吞咽功能障碍、痉挛等;
2、脊髓损伤、脊髓炎等所致的运动、感觉以及大、小便功能障碍等;
3、周围神经损伤:坐骨神经损伤、臂丛神经损伤及其他各种外周神经(腋、肌皮、桡、正中、尺、胫、腓神经)损伤等;
4、骨关节系统疾病: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肩周炎、骨性关节炎、运动损伤(肌肉、肌腱、韧带和关节软骨损伤)以及骨折、关节脱位后及人工关节置换术后肢体功能障碍;青少年脊柱侧弯、先天性足内、外翻等;
5、冠心病、慢阻肺等相关内科疾病所致心肺功能障碍;
6、产后、老年、泌尿系统疾病等所致盆底功能障碍;
7、炎症性疾病:小儿肺炎、支气管炎、咽喉炎、乳腺炎、关节炎、脓肿、麦粒肿、伤口感染、面神经炎(面瘫)、急慢性附件炎、盆腔炎等。 8、皮肤疾病:各种疤痕、硬结、痈、带状疱疹等;
9、CO中毒、突聋等;
10、其他:肿瘤相关、外科手术后功能障碍等。
近十年来,本学科在临床、科研、教学方面取得的国家级成果如下:
1、2015年 “利用人多潜能干细胞研究和治疗神经系统疾病”获2017年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主要完成人:陈红、钱坤、马丽香、胡宝洋、王柳、郝捷、张苏明、黄晓琳。
2、2020年 “以临床能力提升为目标的立体化康复医生培养体系构建”获中国康复医学会教学成果一等奖,项目完成人:黄晓琳,陆敏,王熠钊,许涛,刘雅丽,郭铁成,陈红,徐江,李倩,罗璨,黄燕。
3、2024年《康复医学》慕课获全国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在线示范课程,课程负责人:陈红,课程团队:陆敏、刘雅丽、王熠钊、许涛、韩肖华、方征宇、徐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