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

中医梳头法:唤醒头部经络,告别亚健康

来源:中西医结合科

时间:2025-03-21

浏览量: 159

分享: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亚健康状态如影随形,乏力、失眠、头痛、头晕、耳鸣、脱发、白发等问题困扰着众多人群。

其实,古老的中医智慧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简单易行的自我保健方法 —— 中医梳头法。


一、头部——气血之枢纽,梳头——调全身之根本

在中医的智慧宝库中,《黄帝内经》早已点明:“头为诸阳之会,清阳之府” 。人体的手足三阳经以及至关重要的督脉,皆汇聚于头部。人体亚健康状态,诸如感到疲劳、被失眠困扰、出现脱发等,根源多是气血亏虚、经络运行不畅,阳气郁遏所致。而通过梳头这一简单动作,刺激头部的经络和穴位,能收获诸多益处:

疏通阳经:阳气得以振奋,身体的乏力感和头晕症状会明显减轻;

调畅气血:让头皮和脑髓都能得到充足的滋养,有效缓解头痛和耳鸣;

平衡阴阳:起到安神的效果,帮助入眠,还能稳固发根,让头发乌黑亮泽。

二、梳头实操:循经络梳按,精准调理

(一)工具精挑细选

材质:选择天然木梳,黄杨木梳和桃木梳是最佳选择,牛角梳也很不错,它们都不会产生静电,避免损伤头发。

梳齿:要圆钝光滑,齿间距适中,这样梳头时能够充分接触到头皮,按摩效果才好。

(二)梳头步骤与手法(每日晨起或睡前,只需 3-5 分钟,具体穴位定位见附表)

第一步:通督脉,升阳气

路线:从前额发际线正中间的神庭穴开始,沿着头顶正中线,也就是督脉的走向,一直梳到后发际的风府穴。

手法:用中等力度,每秒梳 1 次,重复 30-50 次,尤其要着重刺激头顶中央的百会穴。

作用:升提阳气,能有效缓解疲劳、脱肛以及头晕等不适。

第二步:疏胆经,调气机

路线:从两侧的太阳穴开始,向耳后上方梳理,一直梳到风池穴,也就是后发际两侧的凹陷处,这一路线覆盖了胆经的循行区域。

手法:适当加大力度,每侧梳理 20-30 次,然后在风池穴处点按 3 秒钟。

作用:疏肝利胆,能改善偏头痛、失眠以及耳鸣等症状。

第三步:揉胃经,养气血

路线:从前额发际线的头维穴开始,向头顶两侧梳理,直到耳尖上方的角孙穴。

手法:以轻柔的方式打圈按摩,重复 20 次,同时配合对头维穴的按压。

作用:调和脾胃,缓解前额疼痛、面色萎黄以及脱发问题。

第四步:叩膀胱经,安神志

路线:从头顶的百会穴向两侧梳理,一直梳到后脑的玉枕穴,然后沿着膀胱经向下梳至颈肩部位。

手法:用梳齿轻轻叩击头皮,重点刺激玉枕穴,重复 20 次。

作用:安神助眠,缓解后头痛和健忘。

(三)辨证强化:针对不同症状的梳头要点

乏力、白发:着重加强对督脉和膀胱经的梳理,同时用指腹揉按百会穴以及腰部的肾俞穴。

失眠、焦虑:在夜间,轻柔地梳理头侧部的胆经和前额的神庭穴,力度一定要柔和。

头痛、头晕:重点梳理疼痛区域对应的经络,比如前额痛对应胃经,头侧痛对应胆经,后头痛对应膀胱经。

耳鸣、脱发:加强对胆经上的风池穴、角孙穴以及肾经关联区耳后的翳风穴的刺激。

附穴位定位及功能主治表

三、中医特色妙法:梳头搭配 “导气” 与 “穴药”

•导气法:梳头时配合深呼吸,吸气时梳头,呼气时想象体内的浊气从足底排出,以此增强气机的流通。

•姜汁梳头:对于脱发人群,可用生姜汁涂抹在梳齿上,然后沿着督脉和膀胱经梳理,能够温通毛窍,特别适合虚寒体质的人。

•穴位贴敷:梳头后,取少量薄荷油轻轻揉按太阳穴,能缓解头痛;或者用吴茱萸粉贴敷在涌泉穴,起到引火下行、帮助入眠的作用。

四、注意事项

(一)禁忌情况

•头皮有破损、患有湿疹或者处于急性炎症期时,要暂停梳头。

•高血压患者梳头时要避免用力过度,眩晕发作时也应暂停操作。

(二)时间与频率

•早晨梳头有助于阳气升发,夜间梳头则要轻柔,并且在睡前 1 小时完成。

•每天梳头 1-2 次,坚持 3 个月,就能看到明显的改善效果。

(三)身心协同

梳头时要专注,让身心放松,不要急躁,可以播放一些轻音乐或者进行冥想,提升效果。


梳头,远不止是日常的护发行为,它更是中医 “治未病” 理念的生动体现。亚健康人群通过按照经络梳头,能够调动全身气血,回归 “清阳上升,浊阴下降” 的健康生理状态。正如《养生论》所说:“每日栉头,通血脉,散风湿,寿可延年” 。只要坚持这一方法,就能拥有头清目明、神安发润的健康状态。

作者:肖曼丽 主管护师

审核专家:方珂 副主任医师

中医梳头法:唤醒头部经络,告别亚健康

乏力、失眠、头痛、头晕、耳鸣、脱发、白发的自我保健秘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