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来源:急诊-重症医学科
发布者:鲍捷,熊杰
时间:2021-08-11
浏览量:
分享:
“可以说我们‘尖刀连’团队又一次通过提前干预和多学科协作,从生死边缘将这位患者拉了回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急诊-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解翠红,向记者介绍了该院ICU病房近日转院而来的一位术后意外心跳骤停和心肺损伤的重症患者,经过医护人员20天的不懈努力,病情化危为安的事例。
65岁的于大妈(化名)自今年5月起多次与死神交手。她在5月10日接受颅咽管肿瘤手术,术后第12天,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于大妈心脏骤停。经过当时所在医院的心肺复苏抢救,虽然将她从死亡线拉回,但其心肺功能十分衰弱。更要命的是,于大妈又发生了肺动脉栓塞,介入取栓和溶栓的过程,对她虚弱的身体再次发起了挑战。四肢和呼吸肌无力的状况,使她只能依赖呼吸机,加上反复发热,严重的肺部感染侵蚀着她的身体和意志,导致她整天精神恍惚,昏昏欲睡,随时有可能再次掉入深渊。病情的严重状况让她的家属也终日绷紧着神经。
7月8日,经多方协调,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的重症医学科房明浩副主任牵头,对于大妈进行了跨院会诊,会诊后决定实施转院治疗。随后,该院急诊-重症医学科团队精心搭建安全转运框架,精准对接,将她安全转运至了同济的ICU病房。
转入后,同济医院重症医学科牵头,当即对于大妈开展了多学科会诊。“会诊的专家来自心血管内科、呼吸内科、中医科、康复科、临床营养科等科室,大家为她制定了个性化的诊疗方案和全面的康复计划,并且根据她的病情,组织了多次现场和线上讨论,特别是对可能发生的损害提前预判,避免她再遭受意外。”解翠红介绍道。
于是,围绕于大妈的多学科施治科学展开:重症医学科专家为她提供延续性的生命支持和器官功能支持,防治多脏器功能障碍;心内科专家针对她可能出现的心衰、心梗等情况提前干预;呼吸科专家应对肺栓塞和肺部感染,缓解呼吸困难;中医科专家为提升整体疗效,根据她的体质、疾病和症状,开具针灸、中药方,提前改善体内环境;康复科专家为她制定呼吸功能锻炼和肢体活动恢复的方案,预防及改善功能障碍;营养科专家根据筛查结果制定了适宜的营养支持计划,助力她的康复进程;护理团队跟踪她的指标结果和监测数据,密切观察,悉心守护,护士长发挥心理咨询专业知识,结合康复病例增强她的恢复信心……
“这样的救治过程,让我想起了抗疫期间我们同济医院成立的‘尖刀连’。”据解翠红介绍,2020年武汉“抗疫”时,该院由13支小分队组成的“尖刀连”重症救治团队,面向各病区提供技术支持,补足专业“短板”,治愈率大大提升。该团队还被授予“时代楷模”称号。
这次,也正是在“尖刀连”成员们的通力协作下,于大妈的病情逐步好转:转院第5天,她成功脱离呼吸机,恢复良好的自主呼吸;第8天,她的气管切开导管完成了封堵,可以经口进食流食,并且简短开口说话;第12天,她的气切导管拔除,咳嗽和呼吸情况已恢复正常;在ICU待了20天后,她转入了该院综合医疗科病房,接受后期的康复治疗。目前神志清楚,精神状态良好。在和家人的视频中,于大妈自己不禁喜极而泣。
同济医院急诊-重症医学科主任李树生表示,类似的病人只是他们科室日常救治工作中遇到的普通一员,该院已形成院前急救-急诊-全院综合ICU一体化的急诊医学模式,每年收治危重症患者超3500人。作为湖北省重症医学主委单位和重症医学质控中心挂牌基地,同济医院重症医学科在ECMO、重症血液净化、脓毒症治疗等方面已形成特色优势。
“关口前移、多学科合作、精细化管理、一人一策等做法,不仅在平日里是我们抢救危重病人的重要法宝,而且在新冠疫情期间也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宝贵经验将鞭策我们更好地为人民健康保驾护航。”李树生说。
图为解翠红(右一)在ICU组织查房和多学科讨论
心脏骤停+肺栓塞 同济医院重症“尖刀连”再助65岁大妈跑赢死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