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研究生党委
时间:2024-12-17
浏览量:
分享: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人才工作的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落实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要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设立青年学生基础研究项目,旨在选拔科研基础扎实、科研潜力突出的优秀博士研究生。2024年,通过院、校两轮遴选,以及基金委通讯评审、会议评审,同济医院3名优秀博士研究生各获得30万元项目经费资助。
项目1:AARS2介导SDHA乳酸化修饰促进暴发性心肌炎的机制研究
项目负责人:2022级心血管专业博士生何武,导师:汪道文教授
主要研究内容:从暴发性心肌炎期间心肌细胞代谢紊乱导致乳酸积累和乳酸化修饰增加的角度出发,发现AARS2作为关键乳酰转移酶介导SDHA乳酸化修饰,深入研究AARS2-SDHA乳酸化修饰对暴发性心肌炎心肌细胞线粒体功能的影响及具体分子机制,探索降乳酸和抑制乳酸化修饰对暴发性心肌炎的潜在治疗作用。
学生在读期间发表的文章及获得荣誉情况:主要研究方向为免疫活化和代谢紊乱在暴发性心肌炎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以第一/共同第一作者在Europe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Cardiology、Science China-Life Sciences、Cardiovascular Drugs and Therapy等期刊发表论文6篇,其中中科院Top期刊论文2篇,JCR-Q1期刊论文3篇, 参加2023多不饱和脂肪酸代谢与疾病国际研讨会并进行壁报展示,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研究,三次荣获教育部“国家奖学金”,获华中科技大学“三好研究生”、“优秀共青团干”等荣誉。
项目2:SIGLEC10 Q144K突变抑制AMFR介导的泛素化降解导致子宫内膜癌孕激素耐药的分子机制研究
项目负责人:2018级八年制学生胡哲,导师:陈刚教授
主要研究内容:年轻子宫内膜癌患者具有强烈生育需求,孕激素为主的保育治疗存在治疗耐药率高的问题,本项目拟深入阐明SIGLEC10 Q144K突变驱动孕激素耐药具体分子机制,并为耐药患者提供全新治疗方案。
学生在读期间发表的文章及获得荣誉情况:致力于妇科恶性肿瘤的基础与临床转化研究,以第一/共一作者在Nat Genet (2024),Cell Rep Med,Anal Chim Acta等发表论文3篇,授权发明专利1项。
项目3:HSF1转录结合位点重编程介导腹腔热灌注治疗卵巢癌盆腹腔转移的机制研究
项目负责人:2022级妇产科专业博士生秦天予,导师:孙朝阳教授
主要研究内容:卵巢癌确诊时常伴随盆腹腔播散转移,是其高致死率的关键原因。本项目拟探明HSF1在腹腔热灌注治疗中介导肿瘤细胞EMT抑制及免疫微环境重塑的机制,为盆腹腔播散转移患者提供“去化疗”的腹腔热灌注联合方案。
学生在读期间发表的文章及获得荣誉情况:在读期间致力于恶性肿瘤的基础与临床研究。以第一/共一作者在Nat Genet (2023),Cell Rep Med,J Exp Clin Cancer Res等发表论文7篇。2023年参与《卵巢癌精准诊治技术创新及应用》项目并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据悉,“国自然博士生项目”于2023年首次试点设立,旨在发现并选拔一批基础扎实,在科学研究中展现较强科研潜力的优秀博士研究生。我院对“国自然博士生项目”的申报工作高度重视,在项目申报前期,组织指导教师和相关专家进行多轮细致辅导以及模拟答辩,为项目申报助力。我院将持续关注研究生在基础研究领域的工作,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科研热情和创新思维,推动卓越医学人才培养的高质量发展。
同济医院三位博士生获2024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学生基础研究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