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科研处成果管理办公室
时间:2025-01-22
浏览量:
分享:
为推动医学与工程技术深度融合,助力多学科交叉创新发展,1月21日,同济医院举办“医工交叉”论坛。论坛内容丰富、亮点纷呈,众多国内医工领域的顶尖专家学者围绕医工交叉领域的前沿进展、重大技术难题及临床应用转化展开深入探讨与合作,为医工融合领域的创新发展注入新动力。
汇聚顶尖力量 打造医工融合创新高地
论坛由同济医院副院长吕家高主持,同济医院院长胡俊波致开幕辞。
胡俊波介绍,医学与工学的深度融合是推动医学科技创新的重要途径,也是破解复杂医学难题、提升健康服务水平的关键抓手。近年来,同济医院聚焦世界医学前沿,积极对接国家战略和社会需求,整合国家医学中心、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全国重点实验室等高水平平台资源,前瞻性地推进科创工作集成化管理,取得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原创成果。其中,医院三项医工交叉领域的创新成果在去年习近平总书记湖北考察时得到详细了解并点赞。
胡俊波表示,医工交叉的核心在于融合,关键在于创新。只有打破学科壁垒、整合多方资源,才能催生真正的原创性成果。他希望此次论坛成为思想碰撞和技术合作的平台,推动医工交叉迈向新高度,为我国卫生健康事业贡献更多智慧。
聚焦学术前沿 推动技术创新与临床转化
本次论坛邀请了国内顶尖专家学者围绕医工交叉领域的多个前沿方向展开学术报告。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院长王拥军教授作了题为《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30年》的报告。他系统梳理了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循证医学研究的历史进展,特别是在缺血性卒中再灌注治疗、卒中二级预防等精准防治技术上的突破,总结和展望了脑血管病治疗未来的发展方向。
同济医院党委书记唐洲平教授随后分享了题为《STEPS系列研究方案设计》的报告。他详细分析了脑出血临床治疗研究的现状、困境和可能突破的方向,提出了通过立体定向抽吸联合替奈普酶治疗幕上脑出血的系列研究设计方案,为改善脑出血患者的预后作出了展望。
接下来,在华中科技大学基础医学院朱铃强教授和同济医院胃肠外科主任王桂华教授的共同主持下,华中科技大学的多位专家结合自身研究方向,围绕医工交叉领域进行了深入深入交流与探讨: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刘剑峰教授作《G蛋白偶联受体的信号整合》专题报告;医疗装备科学与工程研究院院长熊蔡华教授作《脑机接口与肢体再造术》专题报告;光学与电子信息学院院长唐江教授和副院长费鹏教授分别围绕《新型红外和射线探测器研究及其在医疗检测中的应用展望》和《光片3D病理检测技术和临床应用》作报告;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杨祥良教授和甘璐教授分别围绕《纳米医药技术研究与转化进展》与《细胞外囊泡抗肿瘤纳米药物》作报告;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袁菁教授作《介观范围生理病理特征的光学表征与三维可视化》专题报告。
这些报告内容紧密结合临床需求,探索技术创新与医学应用的结合点,充分展现了医工交叉在攻克医学难题和推动医疗技术革新方面的巨大潜力。
联合攻坚克难 聚力突破关键技术瓶颈
论坛期间,“微创手术治疗幕上脑出血的关键技术攻关及临床试验验证”项目的“揭榜挂帅”和临床研究启动仪式成为全场瞩目的焦点。该项目由北京天坛医院院长王拥军教授和同济医院党委书记唐洲平教授牵头,聚焦脑血管病精准诊疗的关键技术突破,旨在通过多学科联合攻关,推动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临床,实现脑血管病诊疗技术的迭代升级。同济医院院长胡俊波、同济医院神经内科主任朱遂强等领导专家共同上台见证了这一重要时刻。
唐洲平表示,‘揭榜挂帅’项目是医工交叉领域的一次重要实践,充分体现了联合攻关的力量和多学科协作的价值。下一步,通过多方合作和资源整合,我们有信心实现关键技术的突破,推动医工交叉迈向新高度,为患者提供更加精准高效的诊疗方案。
深化医工融合 同济力量助力健康中国
论坛最后,华中科技大学副校长张勇慧作总结致辞。他表示,同济医院作为华中科技大学的重要附属医院,多年来在医工交叉领域深耕细作,为推动健康中国建设和科技自立自强作出了重要贡献。本次论坛不仅展现了医工交叉领域的学术深度与应用广度,也为深化多学科协作、促进成果转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张勇慧强调,医工交叉是破解医学难题、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途径。华中科技大学拥有顶尖的工科和医科,形成了独特的学科交叉优势。学校将依托同济医院国家医学中心等平台,进一步深化医工合作,聚焦重大疾病防治,推动更多原创性技术成果落地应用,为人民群众的健康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未来,同济医院将进一步深化科研创新体系建设,以医工交叉为关键抓手,持续聚焦医学前沿,着力突破重大疾病诊疗的核心技术瓶颈,加快科研成果临床转化,以高水平科技创新引领医院高质量发展,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力量。
医工融合谋创新 前沿探索助健康——同济医院举办“医工交叉”论坛
为推动医学与工程技术深度融合,助力多学科交叉创新发展,1月21日,同济医院举办“医工交叉”论坛。